華為分析師大會,已發展成為外界了解華為及產業趨勢的重要窗口。很多創新的技術、解決方案及行業展望,都在分析師大會上亮相,然后走向商用,服務人類,創造社會價值。4月16日,一年一度的華為分析師大會在深圳拉開帷幕,大會以“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為主題,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華為常務董事汪濤作了主題發言。
過去的一年,對華為來說,是不平靜的一年,在海外市場遭遇了不公平對待,但華為頂住壓力,迎接挑戰,交出了出色的成績單。2018年,華為無論是在5G、智能手機,還是云服務等方面,都創造了驚喜。迄今,華為已獲得40張5G商用合同,基站出貨量達7萬個,處于行業領先。
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
5G洶涌而來,AI的廣泛使用正加速企業上云,憑借AI領域的戰略投入,華為有信心在云的新賽道上取得領先。大會上,胡厚崑分享了華為的產業判斷以及戰略決心。在他看來,智能世界觸手可及,華為不僅投資現在,更要投資未來;不僅追求商業成功,更要引領產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讓更多人、家庭和組織享受智能世界的紅利。
華為不斷探索,尋找新的風景?!皠撔?.0”成了此次分析師大會的一個關鍵詞!信息產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面臨理論和工程創新瓶頸。智能世界需要理論的突破,需要新的基礎技術發明。徐文偉指出:“今天,我們又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這不僅意味著華為的創新戰略的升級,同時也意味著我們要為推動世界進步做出更多貢獻?!?/p>
尋求理論突破
華為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它比別人聰明。30年多年來,華為持續聚焦,用充足的“彈藥”對準同一城墻口沖鋒。近10年,華為在研發上累計支出4850億元,僅2018年,華為的研發費用就高達1015億元。歐盟委員會的數據顯示,華為在研發支出已躋身全球前五,與微軟同一級別。
華為靠創新驅動增長,在全球有60多個基礎技術實驗室,700多數學博士,200多物理和化學博士,吸收宇宙能量。說到創新,它是一個我們頻繁聽見的詞,很多企業都將創新掛在嘴邊。但創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正真有重大創新的企業,少之又少,即便世界科技巨頭,也會陷入創新窘境。
從理論上來看,現有的創新,主要是由幾十年前的重大理論轉化。香農定律發表,距離今天已有70多年。5G時代,香農定律幾乎達到極限;從工程瓶頸來看,摩爾定律驅動ICT發展,CPU性能提升越來越慢。分析師大會上,徐文偉著重闡述了“創新2.0”,即基于對未來智能社會的假設和愿景出發,打破制約ICT發展的理論和基礎技術瓶頸。簡單地說,就是要實現理論突破,在基礎技術方面進行發明創造。
“創新1.0”是從客戶需求和挑戰出發,側重技術與工程創新,產品與解決方案創新。過去,華為幫客戶和合作伙伴降低成本,實現商業成功,提升競爭力。比如,華為的“全面云化”戰略,幫運營商實現“軟件定義網絡”,大大提升了業務部署和發放效率。2016年,華為又將AI引入到電信網絡中,改變網絡的運行和維護方式,實現網絡的“無人值守”。AI還能幫運營商預測網絡故障,實現網絡的“自動駕駛”。
但走到今天,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術已面臨天花板,困擾著全球的ICT企業,也困擾著華為。華為提出“創新2.0”,是更深層次的創新,難度空前加大,但一旦取得突破,釋放的能量也更大。華為要想引領行業,打破無人區的困惑,就必須尋求理論突破,在基礎領域有重大創新。
華為的創新進入了一個新的層級,即對準理論突破,重視基礎技術上的發明。“越是前途不確定,越需要創造”,2016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發言,他認為香農定理、摩爾定律已逼近極限,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
最近幾年,華為的研發投入,在朝著基礎領域傾斜。在國內,很少有企業愿意投身基礎領域,因為它投入大,見效慢,風險高。并且,投身基礎研究,必須耐得住寂寞,要有“板凳敢坐十年冷”的準備。
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
“以客戶為中心”是華為企業文化的核心部分,這一點不會變。變化的地方在于,華為的創新現在變為雙輪驅動。徐文偉說,面向未來,華為將基于愿景和客戶需求,實現雙輪驅動創新。
華為常務董事汪濤也認為,ICT產業發展至今,逐漸達到了某些理論極限,面臨“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華為決定推動創新升級,沿著“重定義技術架構、重定義產品架構、引領產業節奏、重定義產業方向和開創產業”這5個方向引領產業。
推動“創新2.0”落地
理論突破,基礎研究,關鍵在于落地,否則就會淪為空談。為此,華為宣布成立戰略研究院,來統籌“創新2.0”落地。華為還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推動基礎理論的突破。
華為戰略研究院主要負責5年以上的前沿技術研究。華為提到了DNA存儲、光計算、原子制造等,它們具有探索意義。在華為看來,今天數據的種類越來越多,量越來越大,異構計算有望打破摩爾定律的制約。華為投入光計算研究,“利用光的模擬特性,實現數據處理中的復雜邏輯運算,性能會提升百倍。”再比如,信息時代數據量呈指數增長,導致存儲成本高企,已成為企業的負擔。投資DNA存儲,有望突破數據存儲容量極限。當然,基因存儲離商用非常遙遠。
眼界決定境界,華為不僅自己參與,也推動學術界,共同推動基礎研究。為此,華為每年撥出3億美元投給大學,支持學術界開展基礎科學、基礎技術等創新研究。企業與大學的合作,各取所長,是共贏的。比如在AI方面,華為對國內高校的支持不計成本。華為認為,大學院校培養出來的AI人才,最終走向社會,走向企業,華為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站在時代浪潮面前,華為將從“創新1.0”向“創新2.0”邁進。徐文偉指出,華為將以開放式創新、包容式發展為思想理念,聯合大學和研究機構,學術界,工業界,整合各種資源,共同推動“創新2.0”落地。
戰略研究院將給華為通往未來的技術之路,貼上清晰路標,它對華為具有重要意義,目的是要確保華為未來的競爭力。我們知道,企業要做到基業長青很難,過去十幾年里,大量的百年科技巨頭覆滅或一蹶不振,原因就是沉迷溫柔的臂彎,或對未來缺乏判斷,執行力不到位。柯達、諾基亞手機、摩托羅拉手機、黑莓手機等,曾無比輝煌,都輸給了未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華為是一家充滿危機意識的企業,一直有著“利劍懸頭”的危機感。面向未來,戰略研究院將確保華為不迷失方向,不錯失重大機會。同時,它還將承擔華為在主航道的技術及商業模式創新,構建可持續的競爭力。
讓創新惠及人類
分析師大會上,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著重談到了零搜索和超級視野這兩個趨勢。在人工智能及物聯網等技術的作用下,智能世界不需要搜索,信息會按需呈現給我們。當前,我們接觸的智能終端及應用越來越多,但呈現出來的數字體驗,并不令人滿意。我們在不同的智能終端和應用間切換,導致體驗的碎片化,給人割裂感。華為希望打造智能無縫的數字體驗,讓每個消費者成為數字體驗的中心。
胡厚崑說,HiAI是打造無縫數字體驗的核心,無論在終端側,還是在云上,HiAI都會幫終端更好地感知、理解以及與消費者互動。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所有的微服務將會按需提供給消費者,實現零搜索體驗。華為將為用戶構建全場景智慧化體驗,“讓服務找人更精準、讓人找服務更便捷?!?/p>
至于超級視野,則蘊含著巨大的價值,在新技術的使能下,可突破空間和知識的障礙,見所未見,知所未知。過去,很多工作依賴人工無法完成,不僅效率低下,還存在安全危險,這種狀況在智能時代,將會被翻過去。比如,城市的地下管道,不時會出現堵塞、破損、爆裂等情況,不僅會造成經濟損失,也影響市民生活,而靠人工巡檢,效率低下。有了AI智能機器人,就可代替工人巡檢,到達管道的任何地方,進而識別和定位破損。不僅如此,它甚至還能預防事故,防范于未然,具有很大的商業價值。
5G時代的到來,將會創造更大的機會。華為預計,到2025年,5G網絡將覆蓋全球58%的人口,服務于28億用戶。這對華為和整個產業鏈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但,5G不僅僅是追求更快的網絡,無處不在連接,將化管道為平臺,華為立志做到“萬物都可連網,所有應用都能上云?!焙駦嬚f,在機遇面前,華為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打造“無處不在的聯接、無所不及的智能、全場景智慧化體驗?!?/p>
未來的世界,必將是智能世界,而聯接能力是構建智能世界的基礎。華為是做通信起家的,30多年來持續聚焦。5G時代,華為在聯接方面的優勢將進一步凸顯。華為常務董事汪濤指出,聯接是華為的看家本領,聯接業務將成華為的壓艙石,華為要做世界上最好的聯接。華為有這種能力,也有這種意愿。
華為常務董事汪濤
華為的創新不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立足全社會的,志存高遠。胡厚崑說,“華為不只是追求技術進步,更關注技術帶來的社會價值。華為倡議數字包容行動計劃——Tech4ALL,主要圍繞聯接、應用和技能三個方面來開展,希望在接下來的5年里,讓全球再多5億人從數字技術里受益,最終實現科技普濟天下?!?/p>
華為的夢想,是讓全世界、全人類成為科技的受益者,享受數字變革的紅利。比如,華為與熱帶雨林保護公益組織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使用AI、云和手機,保護哥斯達黎加的熱帶雨林及蜘蛛猴等珍奇動物”。讓我們看到,科技帶來的改變,不僅僅是我們目前所觸及的,它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文/徐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