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對華裔學者采取的一系列壓制措施頻頻見諸報端,這不僅使得在美的華裔社區的學者們感到擔憂,也讓我們看到一個對中國包容度越來越低的美國政府。面對美國的強壓,在美華裔學者將何去何從成為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
在貿易戰中描繪學者的插圖。圖:SCMP
近日,機器人大講堂的一則快訊引來不少關注:又一華人科學家被要求搬離實驗室,當事人稱“這是報復”。
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的終身麻醉學教授于山平表示,他正在遭到學校的驅逐,原因是他和一些其他教職員工致信校長,敦促其在校園內保護外國科學家的權益以及維護國際合作。
在此之前一個月,埃默里大學就以沒有充分公開外國研究資金的來源以及為中國研究機構和大學所做的工作范圍為由,解雇了該校醫學院人類遺傳系一對已工作了23年的華人教授夫婦——李曉江和李世華。兩人的聯合實驗室也被突然強制關閉,3名在實驗室工作的中國研究生和5名博士后,包括一名孕婦被強制遣返,被告知需要在30天內離開美國。
當然,以上事件不是第一起也不是最后一起,更多華裔學者正在美國的強壓之下倍感煎熬。對此國外網站發表文章《Why Trump’s clampdown on academia is forcing many Chineseresearchers into a difficult corner》對最近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客觀分析。
一下為正文內容:
中國人才是美國科技創新核心的組成部分
科學無國界。如果確實如此,美國要感謝中國人幫助他們建立了全球技術霸權。
根據哈佛大學教授威廉·科爾(William R. Kerr)最近的研究,如今美國 10%以上的發明都出自華裔科學家之手。根據 MacroPolo 的最新研究,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美國仍然是對中國頂尖人才最具吸引力的目的地。
在人工智能領域,美國和中國陷入爭奪全球統治地位的競爭中,但全球 2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才中有四分之一來自中國。其中,美國大多數移民的人工智能科學家來自中國,有近 60%的人目前在美國機構工作或學習。
幾十年來,教育交流一直是促進中美關系的重要手段。中國學生和科學家的激增推動了美國大學的多樣性。他們的技能和辛勤工作的態度幫助美國大學提升了研究資格,更不用說為美國經濟貢獻的稅收。
哈佛大學的科爾稱,外部人才的流入重塑了美國在先進技術領域的創新。過去 40 年來,從計算機科學到生物技術等領域,移民的貢獻在大幅提高。很多在美國的中國移民,對美國創新發明的貢獻率達 10%以上,相比 2005 年的 5%大幅增加。
可以看到,“擁有中國血統”的科學家群體是美國技術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
中國留學生和學者生活、工作現狀調查
不過,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特朗普政府似乎已經決定這是一場零和游戲,來自中國的學者應該被排除在高科技研究和開發領域之外,并面臨美國越來越嚴格的審查。
“特朗普政府削弱中國人才的政策是愚蠢的,”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教授,《全球人才的禮物》(The Gift of Global Talent) 的作者科爾說道,“美國需要保護好知識產權,但孤立和削弱中國人才的做法可能對美國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
貿易戰使美國失去了中國學生,并把他們推向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如何在不嚇跑一些世界頂尖人才的前提下保護知識產權是特朗普政府的一項重大挑戰,因為許多中國最優秀和最聰明的人目前為美國的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們現在陷入了中美貿易戰的狂流之中。
來自中國的人才,尤其是那些在敏感技術領域學習和工作的人才,他們在美國的簽證時間被縮短、延遲甚至拒絕。中國教育部近日曾對想要去美國的中國人發出警告,指出了在美國學習的風險,提醒學生和學者在簽證拒簽率飆升后“提高風險評估”。
一些中國研究人員被拒絕進入某些研究機構。 5 月中旬,總部位于佐治亞州的埃默里大學突然解雇了兩名華裔美國教授,原因是他們與中國的資金關系未公開。
康奈爾大學的粒子物理學家和博士后研究員程陽陽(音)在她的《科學與中國》月度專欄上發表文章指出,美國采取的一些針對性措施是“懲罰不法行為和預防未來違法行為的必要條件”。
但最近美國對中國采取的學術壓制舉動引起了華人社區的擔憂。
一些美國政界人士將華人科學家和學生視為間諜,認為他們把美國當做踏板,幫中國“搶奪經濟上升的階梯”,“以各種方式從各種各樣的企業、大學和組織中竊取創新成果”。
比如一些高調的間諜案件。2018 年 9 月,一名叫紀超群的中國電氣工程專業學生在美國被捕,被其司法部指控間諜罪。據稱,兩年前紀超群發送到中國的一封電子郵件有關于八名美國人的背景報道,中國可能會將這些人作為間諜招募目標。因此,聯邦調查局擔心,美國大學已成為外國情報機構以“非傳統”方式獲取新興技術的軟目標。
85% 留學生回國求職,中國成創業熱土
MacroPolo 數據顯示,2003 年前后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學生中,有 86%的學生在 2013 年仍留在美國。但近年來這種趨勢發生了變化。
根據中國教育部的最新數據,從 1978 年到 2018 年底,將近 586 萬中國人在海外學習。其中,超過 153 萬人仍在海外學習和研究,但其余已完成學業的人中約有 85%選擇去中國求職。
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和學生(俗稱“海歸”)在美國學習和工作多年后返回中國,這引起了華裔社區更大的擔憂。
“幾年前,如果你是一名工程師,你可能在中國找不到任何體面的工作,”芝加哥保爾森研究所內部智庫 MacroPolo 的研究員 Matt Sheehan 說,“但現在,中國更加富裕,技術生態系統更好。許多畢業生從硅谷回國,因為如果他們想創業,沒有哪個國家會比他們熟悉語言和文化的中國更好。“
“這些趨勢,尤其是中國出生的研究人員學習和工作地點受到了政策變化和中美技術生態系統之間整體情況的嚴重影響,”Sheehan 說道,“目前的情況可能加速中國科學家和學生回歸中國的趨勢。
另一方面,中國也已經啟動了一些由國家贊助的計劃,包括“千人計劃”,從研究經費到減稅政策,出手大方,以此吸引國外頂尖人才。繼國家主張核心技術進行“自主創新”后,這些計劃成為中國減小對外國技術依賴力度的一部分。
“美國大學在教育和研究方面仍然有優勢,最頂尖的人才才是最大的吸引力。但是,目前的貿易/技術戰將對在美國工作的中國學生和學者產生巨大的心理影響。“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錢軍輝表示。他在獲得德克薩斯州萊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后選擇返回中國,成為一名海歸。“當華裔學者考慮未來的職業生涯時,中國將變得更具吸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特朗普的政策是損己利人。”
學術“無國界”的勝利
美國掀起的這場學術風波還在繼續,但回到文章開始那個被廣為接收的觀點——科學無國界。無疑,學術之爭在這場貿易戰中終究是“損己不利人”的招數,它閉塞了先進學術的交流,必然會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不得人心。
好在于反對聲中,群眾的呼聲和抗爭已經取得階段性的勝利,比如之前 IEEE 要求其期刊主編不能讓有華為背景的的評審人員或編輯作為雜志同行評議的一員。此事鬧得沸沸揚揚,之后北大教授張海霞、清華計算機系的劉奕群、劉知遠教授等先后在公開渠道發表聲明,表示要退出 IEEE 編委會,甚至要求自己的學生禁止向 IEEE 投遞期刊,呼吁 IEEE 盡快收回該破壞學術氛圍的決定。
隨后,CCF(中國計算機協會)也在其微信公眾號發出一份名為《CFF 關于 IEEE 通訊學會不當行為的聲明》,稱 IEEE 禁止華為員工參與審稿等學術評價活動的行為嚴重違背了作為一個國際性學術組織應遵循的開放、平等和非政治化的基本原則以及學術組織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也背離了 IEEE 過去所倡導的價值觀和使命。這更不符合其標榜的愿景目標。
迫于壓力, 6 月 2 日,IEEE 官方發表聲明表示:經美國商務部就出口管制條例在 IEEE 出版活動中的適用性做出的說明,華為及其子公司的員工可以參加 IEEE 出版過程的同行評審和編輯工作。所有 IEEE 會員都可以繼續正常參與 IEEE 的全部活動,無論他們的雇主是誰。
另外,中國頂尖大學之一暨南大學已經提出,要接納被埃默里大學解雇的兩位華裔美國教授。廣州暨南大學校長宋獻忠在 5 月底表示,如果他們想回到中國,他的學院會歡迎李小江和他的妻子,以及他們的研究團隊。李小江夫妻自 2017 年起擔任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系統再生研究所的客座教授。
“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勢必影響人才流動,”宋獻忠說道,“我們相信中國大學可以雇用受沖突影響的學者,如果他們決定回來,可以為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這是學界共同心聲的兩次勝利,相信此后還會有更多。
即便如此,許多華裔科學家也可能對回國感到不安。“對于那些移民到美國的中國科學家來說,他們的心和身體究竟屬于哪里?”是一個讓人糾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