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強北打個噴嚏,全國電子市場都要抖一抖。當年的華強北,不僅僅只是個地名,更被視作電子行業的“風向標”。
在四十年的歲月流轉中,華強北一次又一次在大眾的視野中浮沉,逐漸歸于無聲。
華強北——命運的饋贈
1979年,粵北兵工廠遷入深圳,取名華強,寓意“中華強大”。
第二年,深圳特區設立,華強公司附近的一條路取名為華強路,華強北就此誕生。
到1998年,由于工業成本提升,國家工業部與深圳合作發展電子工業,華強北從工廠區向商業街轉型。
1999年,塞班系統正紅,諾基亞功能機3310發布,被人們以“不死傳說”相稱。彼時的馬云也剛在杭州創辦阿里巴巴,還沒有一個中國人用過淘寶,中國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都尚未組建。
深圳作為全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最靠近香港、開放貿易的口岸,憑借電子產品的先發優勢,使得電子工業市場漸成氣候,成熟的手機市場也率先出現在深圳,集中在華強北。
2000年后,從電子元器件到電腦和手機生產,華強北形成了全產業鏈的、生產資料集中、生產要素集中的綜合性電子市場。
華強北的電子全產業鏈,讓山寨手機借了東風,隨著移動時代的發展,手機市場迸發出了快速的發展態勢,山寨機“應運而來”。
2003年,聯發科突破了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公司壟斷的芯片技術,推出了第一款單芯片手機解決方案,具備通信基帶、藍牙、攝像頭等模塊。華強北恰好擁有電子元器件到模具廠等最為齊備的產業鏈,組裝出成品手機速度極快,同時成本極低。山寨機的發展使得華強北市場急劇擴大,崛起了難以計數的山寨品牌。
不夸張的說,當時做手機零售,只能找華強北的批發商。華強北幾乎占據了手機的供貨渠道,而每一代新機推出后,第一站必到華強北鋪貨,才能影響全國的市場。
異軍突起的手機市場獨攬了風頭,華強北手機銷售名震全國乃至世界,這里誕生了數不清的國產或山寨手機品牌,崛起了一支號稱技術“稱霸全國”的電子大軍,山寨機花樣百出,隨著2005年手機生產由審批制改為核準制,深圳山寨手機產業鏈正式形成。
從此,華強北成為了電子界的“莆田系”。
華強北的黃金時代
在《黃金時代》中,王小波說“那一年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之于華強北,垂髫之年便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
2005年,每天大概有50萬人次的客流匯集到華強北,懷揣發財夢的淘金者摩肩接踵,眼睛里散發的全是對金錢的渴望。不足千米的街道上,年交易額據說能達到3000多億。
2007年,全國80%以上的手機生產廠家匯聚于深圳,華強北成了全國乃至亞洲的手機交易中心,華強北的品牌價值乃至被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在彼時達到了目前可見的頂峰。
在華強北的黃金年代,30萬一平的一米柜臺,記錄著中國電子產品的每一次變革,同時誕生億萬富翁的神話也在不斷上演,一時間成為深圳“掘金”的佳話,華強北“一鋪難求”。
幾年之間,華強北發展出了最為齊備的電子元器件和手機產業鏈,形成了以賽格廣場、華強電子、華強廣場等電子集散廣場為主的華強北商圈。2008年,中國電子商會授予華強北“中國電子第一街”的稱號。
那時外地人去深圳一定要看三個地方:世界之窗,羅湖口岸的東門服裝市場,以及華強北。
華強北盛宴背后的危機
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8年,是華強北最好的時候。在命運的饋贈之后,危機開始涌現。
“成也山寨,敗也山寨”,2008年中旬,華強北背后的黑色產業鏈被媒體曝光,“山寨”成為華強北撕不掉的標簽。產業升級迫在眉睫,轉變低端賣場和去山寨化成為華強北最關鍵的兩種選擇。
2010年之后,網絡手機銷售逐漸鋪開,價格透明化,倒逼線下手機價格跳水。
時不待人,也沒待華強北。
2011年,蘋果發布了iPhone 4,智能手機市場迎來了爆發。這一時期,國產手機市場也開始突飛猛進,以小米、華為為代表,紛紛推出了更為廉價的智能機。
這對華強北的“山寨”手機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無論是在研發技術、手機迭代頻率還是成本和利潤方面,以及國內對于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增強,都在進一步壓縮了“山寨”手機生產商和經銷商的空間。
寒潮之下,互聯網電商的崛起又給了華強北最深重的一擊。
高速發展的電商行業一次又一次沖擊著華強北,絲毫沒有給其留出足夠的轉型時間,隨著消費格局巨變,零售行業的演進,手機渠道產生了深刻的變革,華強北依靠全產業鏈形成的山寨手機熱開始遇冷,使其多年積攢下來的人脈與回頭客,在互聯網浪潮面前逐漸變得微不足道,客流量的急劇下降,讓過去那個繁華鼎盛的華強北變得蕭條。
另外,物流運輸體系漸漸成熟,手機價格愈發親民,這些都使華強北的優勢隨之黯淡,山寨機頹勢難改,租金跳水,市場大變。
仿佛一夜之間,市場的風向轉變了。
商家卻還沒有適應市場,幾萬臺庫存手機壓在倉庫,成為了虧損源頭。這個龐大的線下市場集散地,迎來成長路上的陣痛。此時的深圳政府斷然決定壯士斷腕,主動摧毀這個山寨王國,喊出華強北轉型的強音。
更多的華強北商人,在浮躁的山寨機時代攫取了大批財富,習慣了每日大筆揮霍收入。在寒冬到來之后,一批硬件廠家跑路,一批硬件廠家停產倒閉。
壓倒華強北的“最后一根稻草”
元氣大傷的華強北已千瘡百孔,但2013年的封街,讓其變得真正絕望。
2013年是華強北人流急轉下降的又一重要時間節點,因深圳地鐵施工需要,華強北封街改造,規劃發展成以區域性的電子專業市場為代表的國際物流中心、多元混合的市級商業中心、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同時兼有商務辦公、居住等功能的綜合性片區。
2014年,在華強北封路改造期間,京東與阿里巴巴先后在美國上市,線上的手機銷售一面奪去了華強北的市場,一面把市場價格壓到最低,華強北實體店銷量嚴重下降,部分華強北的商家開始轉移到線上銷售產品,將店鋪從華強北搬至其他地方,此舉給華強北手機銷售帶來了最致命一擊。
在華強北封路日漸蕭條的幾年間,珠三角的代工手機工廠也跟著經歷了一場生死劫。
2017年,華強北在封閉近四年后重新開放,用商場和創業空間替代了山寨機賣場。可以看出,深圳在竭力撕下“山寨之都”的標簽,想要一個“創客之都”的未來。
華強北改造也是為了復蘇或者鞏固自身電子界的龍頭地位,創建一個“極客時代”大干一場,但封街四年,華強北再次經歷了客流量巨減的陣痛。曾經的“一柜難求”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空鋪率。
四年封街更像是一場大夢,醒來后這個時代已經變了。
華強北慢慢安靜下來
手機時代以及封街改造遇挫之后,華強北遇到了區塊鏈、比特幣的火熱,并一度試圖依靠賣礦機再重現昔日輝煌。
2017年這一整年,被幣圈帶火的“礦機”,讓留下來的華強北人看到了機遇,華強北地區各大電子市場的礦機買賣量達到歷史峰值。
但很快,2018年,比特幣指數拐下高點后,后礦機時代到來,賺的沒有虧的多。華強北再次失去了一條路。
多次與時代擦肩而過的華強北,再也不復“山寨”時代的盛況,難以回到“分銷之王”的輝煌年代。
“一個街區和市場都有它的興衰,當年鎏金歲月火紅年代也不可能一直紅火”,有人以此來形容華強北的衰落。盡管榮光不復當年,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作為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電子元器件集散地,華強北電子元器件交易市場優勢仍存。
如今,華強路得名至今已三十余年,在經歷了時光變遷和機遇流轉之后,山寨之都變成了華強北希望洗去的恥辱,同時,在政府的扶持下,越來越多面向科技領域的創客空間在華強北創立,希望憑借其完備的電子信息產業鏈,規劃成一個硬件創業天堂的未來。
縱觀其發展歷程可以看到,華強北的發展就像一面鏡子,折射了中國手機市場的發展,在這條街上,見證了諾基亞的衰落,山寨機迭代多年后集體死去,國產手機品牌的興起,全球金融危機滌蕩以及互聯網的沖刷過后,如今的華強北正在謀求轉型,在求變中求生,在進取中前行。
在這一座山寨王國的崛起與崩塌間,華強北不再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手機集散渠道,只留下龐大的二手翻新機市場暗中運作,深圳也不再是中國為數不多開放和高速發展的城市,市場從未等候過走慢一拍的參與者。
華強北——這張曾輝煌多年的“深圳名片”,似乎正在逐漸從大眾的日常話題中淡去,慢慢歸于平靜。
“一個街區和市場都有它的興衰,當年鎏金歲月火紅年代也不可能一直紅火”,一語成讖,道盡了華強北的命運。
文章參考:
《是誰動了華強北的龍脈?》
《華強北的背影》
《誰殺死了華強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