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作為2019世界創新者年會(2019 World Innovators Meet, WIM)重要組成部分的“科學企業家論壇”在北京·國貿大酒店成功召開。
本屆大會由中國企業聯合會指導,億歐·EqualOcean、工業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轉化聯盟聯合主辦,以“科創4.0:共建全球化新未來”為主題,預計6000名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瑞士、以色列、俄羅斯、西班牙、葡萄牙、印度、新加坡等二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新者齊聚一堂,共同總結2019年世界科技與產業創新的成果,預測2020年最新創新趨勢。
2019年是“創新者年會”的第五年,大會由“億歐創新者年會”正式更名為“世界創新者年會”,致力于搭建一個面向世界的科技與產業創新交流平臺,讓科技更平等,讓創新更堅實。
本次論壇邀請了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計算視覺首席科學家田奇教授、氪信科技創始人兼CEO朱明杰博士、文安智能創始人陶海教授、魔琺科技創始人兼CEO柴金祥教授、MINIEYE創始人兼CEO劉國清博士、聯想創投董事總經理王光熙、達觀數據創始人兼CEO陳運文博士、踏歌智行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余貴珍教授、小鵬汽車首席科學家郭彥東博士,共同探討和分享作為科學家創業者在創業路上的收獲與感悟,探索科學技術與商業化的結合機會,助推產學研領域協同發展。
學術界與商業界融合,攜手走向世界市場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逐漸開放與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硬核科技人才不再局限于高校、實驗室、研究院,他們中有的進入企業擔任高管為企業注入科技動力,有的毅然決定創業并且致力于將科學成果轉化為被社會認可的價值。他們打破了科學家和企業家的邊界,將兩個身份融合在一起,這些創新者也被稱為“科學企業家”。
本場大會由文安智能創始人陶海教授全場主持。
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田奇教授圍繞“雙重身份下何為我眼中的創新”的議題進行了分享。
田奇教授表示,“學術界和工業界顯然具有互補性,那學術界對工業界價值來講的話就為工業界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為工業界提供前沿的方向,同時學術界對性能的極致追求為工業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但工業界對學術界一個是反饋學界人才回流,我覺得人才相互流動是一個正常的現象,而且在實踐中給學術界帶來一種新的方向,最后系統的整合學術界提供一種全局的布局。所以學術界和工業界來講應該是互補互益齊頭并進的一個狀態。”
緊接著,小鵬汽車首席科學家郭彥東博士也根據自身學術經歷,以及汽車企業中的豐富經驗,圍繞“智能感知的車載量產之路”分享了從學術研究到將技術應用到汽車中的感悟。
郭博士表示,“以前不管叫科學家也好,科研工作者也好落到企業里面去要做的不光是現有的科技成果轉化,也是從實際落地的場景當中找到一些新的問題,從新的問題當中再去探索新的答案,本身也是科技創新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切換是難點,切換的基礎是對車的理解。”
過去幾年,每當談及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沖擊力和顛覆性,大部分金融業人士都會秉持“保留”意見,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佐證就在于:“很多復雜的金融服務難以完全去人工化”。人工智能的出現也拉開了金融行業變革的帷幕,氪信科技創始人兼CEO朱明杰博士發表了“AI為金融行業帶來的商業思考”的主題演講。
朱明杰博士表示,“技術重要不重要?當然很重要,原創技術非常的重要。但是一個技術能變成生產力,最核心的是不是有機會解決世界級的問題,面向一個世界級的市場。我們也在從科學技術到生產力,再從生產力再回科學技術,在這個中間希望不斷的迭代,服務好客戶做好商業化,同時推動中國智能技術往前進。”
虛擬世界的人和物正在逐漸地走進我們的生活。無論是虛擬歌姬,還是ins上的虛擬博主,他們似乎生活在和我們一樣的世界中。帶來這一切的正是科學技術的革新。現實世界的技術革新,也帶來了“虛擬世界的科技革命”。魔琺科技創始人兼CEO柴金祥教授圍繞“虛擬世界的科技革命”進行了分享。
朱明杰博士表示,“技術重要不重要?當然很重要,原創技術非常的重要。但是一個技術能變成生產力,最核心的是不是有機會解決世界級的問題,面向一個世界級的市場。我們也在從科學技術到生產力,再從生產力再回科學技術,在這個中間希望不斷的迭代,服務好客戶做好商業化,同時推動中國智能技術往前進。”
虛擬世界的人和物正在逐漸地走進我們的生活。無論是虛擬歌姬,還是ins上的虛擬博主,他們似乎生活在和我們一樣的世界中。帶來這一切的正是科學技術的革新。現實世界的技術革新,也帶來了“虛擬世界的科技革命”。魔琺科技創始人兼CEO柴金祥教授圍繞“虛擬世界的科技革命”進行了分享。
柴金祥教授表示,“科技改變世界。發表論文去改變世界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用技術去賦能一個行業。把一個行業真正的帶起來。”
在論壇中,億歐公司聯合創始人王彬博士發布了《中國科學企業家30人報告》,從當今創業環境、科學企業家定位、科技創新重要性三個角度出發,介紹了科學企業家對社會帶來的變革。王彬博士表示,“科學家將是串聯前沿科技與資本市場的重要樞紐,在未來越來越多的科學企業家將成為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深耕于科技創新領域,并且致力于成果的價值轉化,把握科技與商業之間的平衡點。”
隨后,文安智能創始人陶海教授、MINIEYE創始人兼CEO劉國清博士、踏歌智行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余貴珍教授就“科技如何實現商業落地?”進行了圓桌討論。作為科學家出身的他們,也從自身的角度總結了科學家創業的感悟。
RPA技術已經存在了很多年,它只可以簡單模擬鍵盤和鼠標操作,但是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帶領下,它可以可以像白領一樣去完成很多工作。達觀數據創始人兼CEO陳運文博士圍繞“從RPA到RPA+AI, 技術質變引發需求量變”進行演講。
陳運文博士分享道,“未來在我們的技術引領下面,能夠有越來越多的機械性的重復性的工作可以讓機器人代替人去完成,未來我們相信很多的企業和機構都將具備這樣的智能化的機器人技術,能夠把我們人類從重復性的枯燥工作當中解脫出來。”
當今的市場環境似乎對企業、創業者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也離開高校、研究院進入商業世界。擁有核心技術也似乎成為投資人考量的一個重要指標。
聯想創投董事總經理王光熙博士表示,“我們也會關心核心技術與垂直行業深度整合的機會,其中包括一些平臺賦能降本增效的應用,包括擁有核心技術的創新企業能夠跳到具體的行業當中成為行業新的玩家和顛覆者。所謂新物種,也是一類新的產業機會。”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進入了高速發展的“軌道”。如今,經歷了蒸汽技術、電力技術以及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三次革命,一個全新技術革命也再次出現,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虛擬現實、航天及量子科技等技術帶來的創新浪潮方興未艾。而這些技術所涉及的行業無疑都是科技、人才、資金高度密集的,也是2019乃至未來幾年的焦點領域。
而每個焦點領域的出現,都伴隨著資本和人才的涌入,隨后,大量的初創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即便如此,每一個科研成果都會在商業落地的過程中遭遇挑戰和質疑,我國依舊面臨著大部分科研成果最終難以實現商業化落地的困境。伴隨著盈利周期較長、前期投入巨大等風險的出現,部分資本的熱情也會慢慢退去。但是,當資本回歸理性,那些真正專注于科學成果轉化的人或企業才會走入大眾的視野。
科學企業家改變了“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傳統認知,同時實現“為己”和“為人”。“為己”是指為自己帶來金錢、聲望,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而“為人”則將不是指向人炫耀,而是為他人提供服務、為社會變革帶來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