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無數游客心中的“詩和遠方”。
1388歲的布達拉宮最火爆的一天,卻不是在黃金假期,而是在3月1日的下午2點。
一名穿著藏式傳統服裝的姑娘站在了鏡頭前,背靠雪城,簡單的自我介紹后,轉身向布達拉宮走去。
“我們這個墻有點厚,一會兒網不好請大家見諒。”她邊走邊喘著,還專業地為網友介紹起了布達拉宮的建筑、文物和歷史,以及西藏的文化。
盡管畫面不時出現卡頓,鏡頭前的92萬名網友還是紛紛給她打氣加油。一直以來,很多人有高原反應,心向往之也沒法前往。在疫情的籠罩之下,布達拉宮現在已經暫停開放。坐在家里通過直播游布達拉宮,還是第一次。
此前,包括良渚博物院在內的八家博博物館在淘寶開了直播間,共有超過1000萬網友觀看。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一個有趣的數據是,自2月份以來,有100多種線下的職業都在淘寶上直播,開始“云工作”的模式。淘寶直播新增的直播間數量已經同比翻了一倍,開播場次也長了110%,賣房、賣車、發布會甚至演唱會,線下場景都在轉戰直播間。
到底什么樣的直播才是網友喜聞樂見的?什么樣的直播才是真正的硬核?如果沒有厘清這些問題,可能直播也只是特殊時期的權宜之計。
博物館集體上“云”
“感謝直播讓我再一次看到美麗的布達拉宮,還讓我們看到了金頂群哦,扎西德勒。”網友abby說。
“雖然中途數次卡成了電音,但總體還是很棒的,還看到了一些普通游覽看不到的景象,金頂城可真好看,想念拉薩的藍天白云,扎西德勒。”網友swaggyh-ua說。
在家憋壞了的網友們,對在線“云春游”抱了很高的期待。由于網絡直播沒有線下客流量的壓力,布達拉宮在直播間展示了更多極少開放的區域,以往去不了的金頂等也揭開了神秘面紗。
事實上,自2月23日,淘寶直播開啟“云春游”以來,博物館游覽的新形式飽受好評。當天中國國家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8大博物館迎來1000萬線上客流,相當于法國盧浮宮一年的客流量。
值得注意的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銅奔馬、敦煌研究院壁畫也走進了直播間。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史冊對21Tech表示,線上直播不僅給大家提供了“解鎖”甘肅博物館的新方式,也為文物數字化平臺的搭建提供了新思路。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塊壁畫磚,是一個1700多年前甘肅河西地區的郵差形象,這個人有眼有鼻但沒有嘴巴,就是提示郵差要守口如瓶。”在兩個小時的直播中,來自甘肅省博物館的講解員王雪麟帶著全國幾十萬網友,參觀了甘博絲綢之路展廳以及彩陶文化展廳。
由于線上參觀最大限度降低了對文物的損害,很多國寶真品都能無壓力地展示在千萬觀眾面前,甘肅省博物館特意拿出了此前極少亮相的銅奔馬“馬踏飛燕”真品來講解。
數據顯示,甘肅省博物館的兩場直播實時在線人數達到90多萬人次,是去年全年接待觀眾總數的一倍多,點贊數超過了50萬。
更絕的是西安碑林,3月1日派出一名講解員,在家對著手機講了倆小時脫口秀的西安碑林博物館,摘得直播人氣冠軍,收獲511.4萬點贊,超過另外五家博物館獲贊的總和。
對于這些傳統的文化景點來說,互聯網上的聲音還是第一次如此直接地展現。“甘肅省博物館之前就在嘗試文物數字化。這次線上直播,讓我們看到了線上傳播的重要性,我們將會繼續研究探索更多線上直播的方式。”史冊說。
“云春游”之外還有什么?
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圈粉經歷”,也帶來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如何讓觀眾真正了解博物館、了解歷史文物?近年來,博物館各出奇招,研發文創產品、開設博物館夜游、出品綜藝節目等等形式,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也是層出不窮。
21Tech注意到,在博物館直播的同時,與之相關的文創產品購買鏈接也植入其中。此前,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和天貓發布的《新文創消費趨勢報告》顯示,近年博物館文創產品成交規模高速增長,線上消費熱潮興起,在線上“逛博物館”的人數超過線下。
2019年,品牌和博物館的跨界衍生品在整體文創產品市場份額達72%。同時,博物館正出現“集體上網潮”,入駐天貓的博物館目前已有24家。同時,文創產品的銷量也隨之大增,2019年上半年整體規模比2017年同期翻了3倍。
敦煌研究院旗艦店相關人士在接受21Tech采訪時透露,自從博物館開直播以來,也推動了店里的文創產品銷量,大多數網友是邊看邊買。
在博物館紛紛入駐的背后,是國家新文創力量的崛起。我國的線上博物館文創市場每年以超過100%的增速在高速增長。過去兩年,淘寶和天貓平臺的文創產品規模漲了3倍,博物館自營店的交易規模更是漲了6倍。
良渚博物院院長周黎明表示,通過這樣的方式,能讓人們在特殊時期也不耽誤逛博物館、看展,甚至還能看到平時逛博物館看不到的更多內容。而對博物館來說,“云春游”不僅僅是一時應急,更成為博物館數字化的新選擇。
根據直播間回看數據,博物館們平均直播時長為1-2小時,網友們都表示沒看夠。因為個別博物館的直播時間有重疊,彈幕里還出現了不少“吐槽”。甚至有網友表示自己為了同時看三星堆與國博的直播,拿出了兩部手機一起用。
零售業逆風上升
云技術的深度運用,讓一眾博物館火了,也為當下的復工復產帶來了啟示:隨著日益成熟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很多企業在用戶端、服務鏈條、商業價值等各個維度都對舊有機構及模式進行了沖擊,乃至解構,積極應對疫情帶來的沖擊。
這次疫情下的“寒冬”,對部分行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除了博物館,直播也讓不少企業“重獲新生”:林清軒武漢門店業績排名全國第二;武漢銀泰“云柜姐”淘寶直播復工第一天,觀看人數相當于周末客流……一批商家充分利用新零售的力量,獲得了疫情期間的逆勢增長。
比如,一些餐飲店把后廚變成直播間,大廚直接帶貨,再如“云賣車”、“云賣房”、“云發布會”等等。以“良品鋪子”為例,這家總部位于武漢的零售企業,身處疫情中心,其湖北區域的823家門店從初一開始陸續暫停營業,加上物流不暢、人手不足,它無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
1月29日,良品鋪子董事長楊紅春及其團隊決定,把門店經營重心轉移到線上,實施“無接觸門店”業務。2月1日開始,良品鋪子恢復淘寶直播,隨后又上線了“輕店”業務,目前,已有1300家線下店接入“輕店”,日均銷售額比上線第1天增加了50倍。
良品鋪子副總裁趙剛表示,部分門店的線上訂單量已占總訂單的80%,而往年這一平均比例只有15%左右。
同樣借此找到轉機的還有化妝品品牌林清軒,該公司創始人孫來春在接受21Tech采訪時透露,在疫情之前,公司75%的業績來自于線下,25%的業績來自于線上,線上作為補充。“春節期間,線下的業績都崩盤了,跌到只剩5%都不到。只好推動全員直播,到2月15號,我們的業績甚至超過去了去年,達到去年同期的145%。”
“云”銷售也不僅僅是救急之策。疫情之后,林清軒會將直播搬到線下門店,作為一種常態,把客流引進來。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中國網絡直播用戶達4.3億。直播的方式打破了傳統百貨行業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許多三四線城市沒有一線化妝品牌的專柜,也缺乏一流的導購,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差異化競爭在哪里?
“電商+直播”組成的新型零售形態,讓許多企業嗅到了新的商機,并成為傳統電商面對流量紅利消退的情況下,提升交易量的另一種方式。
在2019年“618”期間,淘寶直播實現商品銷售達130億元,開播商家的數量同比增長近一倍多,開播場次也增長150%。
在電商紛紛涌入直播平臺時,內容差異化成為流量和銷售量增長的關鍵點。“同一品牌的貨品是相同的,人是直播環節最重要的一環。”淘寶直播云工作項目負責人簡柔在接受21Tech采訪時稱,“每個人的表達方式、人格魅力是不一樣的,為什么李佳琦跟薇亞的粉絲就這么厲害,一定是他們的氣質吸引了一波人,所以我覺得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存在同質化的。而且我們未來可能還要放大去尋找在每個品牌里不同特性的網紅導購員。”
“直播間下單后,導購告訴你到線下門店來還有禮物,這樣串聯的方式可能促成了下一次線下的交易。”簡柔認為,直播不會將品牌的影響力分流,反而能給線下門店帶來更多流量。隨著數字化的深入,直播拓寬了品牌的曝光度和與消費者的親密度。
電商直播不僅迎合了觀看者利用細碎時間追求休閑娛樂的心理,也能在短時間內為潛在客戶講解產品功能,增加了觀看者的參與感,真正有購買意愿的用戶也能減少選擇商品的時間和精力成本。
從數據來看,一名導購直播3小時服務的消費者人數,相當于復工6個月服務的客流。一次直播產生的銷售額,相當于在門店上了一周的班。2月14日以來,銀泰通過線上銷售已經恢復了五成以上的生意。銀泰百貨商業助理總裁蔣昕捷稱,“銀泰大概有5萬的導購,我們第一期可能2000個導購先報名入住,把這個模式跑通,未來可能希望全員都去做直播。”
眼下,雖然多個城市都在下調疫情風險等級,但傳統線下行業受到的影響仍將持續,消費者對于線下消費安全的信心需要逐步恢復。對于各行各業來說,直播是一堂初級課程,數字化必然會成為未來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