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下午消息,今日業內傳聞稱,華為消費者業務近日成立專門部門做顯示屏幕驅動芯片。隨后,華為方面也向媒體確認成立了該部門。
業內消息稱,早在去年年底華為就在進行相關研發了,并且海思首款OLED驅動芯片已在流片。
(不過,對于海思OLED驅動芯片已在流片的消息,筆者仍存有疑慮。眾所周知,目前華為的芯片制造已經受限,因此,華為芯片的流片可能也將是個問題,當然,也可能這款驅動芯片的流片是在5月15日之前就已經下的單了的。另外其對工藝要求不高,非美系設備可以做到)
雖然目前國產顯示屏在以京東方、維信諾、華星光電、天馬等為代表的國產面板廠商的帶領下已經全面崛起,但是在高端OLED顯示屏上與三星、LG Display等大廠仍有著一定的差距。
不僅如此,在顯示產業鏈中,顯示驅動芯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以OLED屏智能手機來說,OLED 驅動芯片可滿足很多用戶需求,比如全面屏、省電、畫質改善以及低成本。通過定制 AP 算法,驅動 IC 可以改善畫質,并提供區隔化,同時也有助于提升良率,降低成本。
目前OLED全面屏手機早已是主流,而當手機屏幕變大之后,驅動 IC 存儲的空間就必須相應增大,需要加入更多壓縮和處理的技術,芯片的準入門檻也會隨之提高。由于 OLED 驅動芯片的高準入門檻,使得全球驅動芯片市場呈現高集中度的情況。
作為最早布局OLED驅動芯片的三星電子和 Magnachip,無論從市場占有率還是芯片工藝上都處于領先地位。根據2018年的數據顯示,兩家公司合計市場占有率超過 95%,其中三星電子市場占有率高達 75%以上。
根據爆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近日簽發《關于終端芯片業務部成立顯示驅動產品領域的通知》。在該文件當中就有指出,雖然中國目前成為了屏幕生產、出口大國,但屏幕驅動芯片,卻主要靠進口,2019年京東方采購屏幕驅動芯片金額超過60億元,其中國產芯片占比不到5%。
在不久前的信息化百人峰會上,余承東就有指出,中國在終端芯片和核心器件方面,進展非常快,但跟美國和韓國比仍然還有一些差距。
余承東表示,在半導體方面,華為將全方位扎根,突破物理學材料學的基礎研究和精密制造。在終端器件方面,比如顯示模組、攝像頭模組、5G器件等方面,華為正大力加大材料與核心技術的投入,實現新材料+新工藝緊密聯動,突破制約創新的瓶頸。
顯然,華為此次進軍屏幕驅動芯片領域,正是對于之前提出的在“顯示模組”等核心技術方面加大研發投入的一個很好的詮釋。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華為目前在芯片制造上受到了限制,但是驅動IC對于制程工藝的要求并不高,很多還是40nm,完全有可能利用非美系設備進行生產。即便生產有困難,華為如果在顯示驅動芯片上成功取得突破,也完全能夠以技術轉讓的形式,幫助上游的面板領域的合作伙伴實現突破。
此前華為余承東也曾表示:“華為也帶動了一批中國企業掌握了一些非常核心的技術,包括很多都是美國核心公司才能做的部件。華為是能帶動一批其他兄弟企業的成長發展,能讓我們從低端制造業向中高端核心技術、核心制造能力進行轉移,實現大的飛躍和跨越,我們是有這樣的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