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斷供首日,華為傳來又一個噩耗:2021年智能手機出貨量預計0.5億部,暴跌近80%!
據韓國媒體報道,華為已經通知韓國經銷商,2021年的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預計只有0.5億部左右。要知道,2019年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了2.4億部,超越蘋果和三星。
但如果明年只剩下0.5億部,華為將面臨幾近80%的斷崖式暴跌。
至暗時刻來襲!華為無芯可用,沒有退路
華為的困境,來源于美國持續不斷的瘋狂打壓。自從2019年5月美國將華為納入“實體清單”以來,美國對華為的打壓就在不斷升級。
美國先后對華為發起三輪制裁,意圖打擊華為的芯片供應鏈,試圖切斷華為在全球的芯片供應。受實體清單影響,華為面臨無操作系統、無芯片可用的局面,而9月15日是斷供的最后期限。
壞消息還在傳來。近日,臺積電、三星、英特爾、聯發科、高通、中芯、海力士等全球主要芯片生產企業都陸續表示9月15日之后將斷供華為。這就意味著,9月15日后,使用美國任何技術的芯片企業都不能與華為合作,也不能賣半導體給華為,切斷了外界向華為供應芯片的所有途徑。
在此情況下,華為面臨無芯可用的局面,自研的麒麟芯片也無法繼續生產。此前,余承東也曾親口承認——Mate 40 將成為最后一代搭載高端麒麟芯片的絕版手機!
2020年8月,余承東表示,關于華為的高端系列麒麟芯片,只有5月15日之前的訂單被接受了,相關的生產工作到9月16日就會被停止。由于持續不斷的禁令,華為的麒麟高端芯片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發布的一代產品之后,就會成為絕版產品,因為國內的高端芯片生產能力還不能跟上。
隨著斷供日的臨近,華為加班加點儲備芯片,據外媒最新消息,華為旗下海思近日大手筆包一架貨運專機,趕在出貨期限前來臺灣運走芯片,提高備貨庫存量。據市場人士透露,芯片生產周期至少兩至三個月,為趕在期限前將芯片運出臺灣,部分華為供應商亦將之前產出、尚未封測的芯片運送到大陸。
此外還有業內人士表示,華為已經緊急備貨了約1000萬顆最新的麒麟9000處理器,有望支撐半年時間,但半年之后呢?
國產芯再遭扼制,噩耗不斷
“針對芯片斷供,華為有沒有B方案,從接觸華為高層的消息了解,是暫時沒有。具體對策,應該主要還是尋求國產替代方案,”證券時報·e公司在華為斷供首日的報道中寫道。
然而,華為芯片尋求國產芯替代之路也很難。一方面是高端芯片存在技術壁壘且難以繞開美國技術與設備限制,低端芯片可以用,但意味著華為將“降維”競爭;另一方面,如華為余承東所言,深度扎根半導體行業,即打造完全自主可控的半導體產業鏈,但并非朝夕之事,至少需要數十年時間,人才、技術、資金等支持缺一不可。
而華為,能支撐到那么久嗎?
然而,噩耗還在傳來。美國當地時間9月13日,英偉達發布聲明表示,將斥資400億美元從軟銀集團收購英國科技巨頭公司 ARM。
ARM公司是全球赫赫有名的芯片上游企業,幾乎所有的手機芯片企業都要使用ARM公司的芯片架構。
如果交易成功,那么對于幾乎所有中國芯片設計企業來說都是場災難。主要是因為ARM公司這種芯片架構企業很像光刻機。
光刻機是芯片代工企業中最重要的一環,芯片架構則是芯片設計企業最重要的一環。而即將收購ARM公司的英偉達是一家美國企業。這意味著中國芯片領域的又一個重要環節將被美國扼制。
近幾年,中國的芯片產業,嚴重依賴進口而沒有掌握核心的技術。市場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進口國,2018年和2019年進口集成電路總價值超過3000億美元。根據有關部門發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芯片自給率僅為30%左右。
面臨生死危機,奮起突圍
事實上,華為手機不僅面臨芯片斷供危機,操作系統方面也存在諸多外界風險。去年谷歌母公司Alphabet曾發布聲明稱,按美商務部要求,將停止與華為相關的業務和服務,僅允許華為使用公開、開源版本的安卓系統。
面對這一危機,華為正發起突圍。在去年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正式面向全球推出鴻蒙系統。
而在今年的開發者大會上,鴻蒙2.0亮相。余承東稱,此次鴻蒙系統的升級,不僅僅帶來了分布式能力的全面提升,還為開發者提供了完整的分布式設備與應用開發生態,全面賦能全場景智慧生態。明年華為手機將全面支持“鴻蒙”系統。
華為2020開發者大會上,華為宣布一系列軟件新進展,除了鴻蒙2.0發布,還有HMS新進展、EMUI11發布,以及明年華為所有手機都將支持鴻蒙系統等,表明華為有意通過強化軟件、生態、系統等,補硬件受限制之殤,換道超車爭奪未來十年物聯網發展機遇。
另外,此前,曾有消息稱,艱難時期,華為擬大力發展筆記本、平板、電動車等業務,以應對美國芯片限制等。
全球化浪潮下,無人能做孤島
華為在經歷三輪制裁的大環境下,去年手機全球出貨量達2.4億,位居全球第二。今年上半年,華為手機全球發貨量達1.05億,消費者業務銷售收入2558億元,同比增長15.85%。
9月15日禁令日期生效首日,華為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在看不到任何緩和余地的他們,已經開始了麒麟芯片的大撤退。
在斷供華為芯片背后,除華為本身將受到負面影響外,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也因此遭受了嚴重的損失。之前,高通就曾游說美國政府,因為向華為斷供,會讓高通損失超過80億美元,這些損失的市場也將面臨被海外競爭對手吞噬的風險。
全球化浪潮下,無人能做孤島。有分析指出,斷供華為,高通、英特爾和美光科技三家美國芯片公司損失就超千億元。除美國公司外,在美國升級禁令的要求下,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地區的芯片公司也損失慘重。
公開消息顯示,美國封殺華為,日本韓國等地要損失近2000億元。
僅日本、臺灣和韓國的企業,就有2.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000億元)規模的零部件面臨供給停止風險。部分企業開始摸索代替客戶,對華為制裁也將導致企業經營發生改變。
正如華為余承東所言:沒有人能夠熄滅滿天星光,每一位開發者,都是華為要匯聚的星星之火!期待我們的國產芯,早日擺脫受人扼制的命運,從實現零的突破,到引領世界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