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購物節對于家電廠商來說可能是“救命節”。受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我國家電市場零售額累計1,172億元,同比下降36.1%。五一期間家電市場迎來回暖:小家電線上零售額達到13.2億元,同比上升67.8%。家電廠商因此大受鼓舞,希望借“618”一舉走出疫情陰霾。
然而,中國家電市場實際正面臨失速危機: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家電總零售額達8,032億元,同比下降2.2%;2018年家電市場零售額達8,211億元,增速僅為2017年的14%。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危機迅速蔓延至上游家電用PCB廠商身上,該類廠商一面承擔著原材料漲價壓力,另一面受限于失速的家電市場,盈利空間所剩無幾。危機之下,或有兩條路可走:
其一,伴隨5G、AI等技術加速落地,智能家電市場爆發指日可待,此時家電用PCB廠商可早作準備;
其二,PCB下游應用領域廣闊,通過多元化轉型分散經營風險,擺脫家電市場失速限制。
澳弘電子是家電用PCB明星廠商,受家電失速影響,家電用PCB帶來的7.2億營業收入岌岌可危。與其偏安一隅,被動等待智能家電“東風”,不如放手一搏,主動潛入更廣闊藍海。公司近年持續發力通訊和汽車電子PCB,兩大領域是否有藍海“潛質”?如何有效分散風險?
家電用PCB現危機
被譽為“電子產品之母”,印制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確實承擔了賦予電子產品生命的角色。
PCB的絕緣基板上附有導電圖形,可作為電子元器件支撐體,電子元器件通過板上的“孔”相互連接,形成了集成電路。所有電子產品運轉動力都來自這塊小小的“板”,別看它“其貌不揚”,實際“深藏功與名”。
家電用PCB主要用于家電控制系統。2008年至2017年是中國家電產業爆發期,2008年國內家電銷售總額達4,345億元,2017年幾近翻一番,達到8,120億元。大多數家電用PCB廠商都在此時“發家致富”。
澳弘電子“生逢其時”,2005年前后其生產的PCB板對上家電企業“胃口”,成功進入海信、海爾、LG等知名企業供應鏈。十年后,公司營收突破5億,2017年突破8億,遙遙領先同行。
多年聚焦家電用PCB,其大批量供貨能力不斷增強,形成了明顯規模優勢,報告期內主營業務毛利率和凈利率指標均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
盡管絕對值占據優勢,但是從變化趨勢看,兩大指標都在下降,這與大多數同行形成鮮明對比。
PCB盈利空間主要受兩大因素影響:上游原材料價格和下游議價能力。
原材料方面,覆銅板價值占比最高。根據澳弘電子招股書,2016年至2018年,覆銅板采購金額占比始終高于75%。覆銅板市場價格透明度較高,受國際銅價上漲影響,2016年每平方米覆銅板單價約為69.36元,2018年已上漲至80.51元。
不過覆銅板漲價是所有PCB廠商都要面臨的問題,而導致澳弘電子和其他同行拉開差距的“元兇”,其實是過度集中的業務結構。
2016年至2018年,家電用PCB營收占比持續上升,分別達到85.63%、88.48%和87.31%,將近九成業務集中于單一下游市場。同時,主要客戶高度集中,前十大客戶收入占比分別高達94.05%、93.65%和 92.94%。
如此一來,澳弘電子議價能力劣勢盡顯,2017年PCB板每萬平方米銷售單價為241.95元,2018年下降到233.72元。此外,家電行業整體失速,使得盈利空間更加寥寥無幾。
搶奪通訊、汽車PCB
危中尋機,PCB下游應用網絡可謂“四通八達”,受限于家電市場的廠商大可另辟蹊徑。
根據Prismark數據,2018年全球通訊、計算機、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業控制、軍事航天和醫療企業等行業用PCB市場占比分別為33.4%、29.4%、15.1%、10.1%、5.1%、4.7%和2.2%。
那么,眾多“道路”中,哪條前景最廣?
伴隨著5G和新能源汽車興起,通訊和汽車電子兩大領域正在釋放利好信息:
通訊領域PCB主要應用于無線網、傳輸網、數據通信和固網寬帶。2019年是我國5G商用元年,根據澳弘電子招股書,國內5G產業總體商場規模在2019-2026年期間有望達到1.15萬億元。由于通信設備是5G網絡建設的重要配套,必將帶動通訊用PCB需求激增。
汽車電子領域PCB主要應用于動力總成、底盤、車身等電子信息系統。在整個汽車電子裝置成本中占比2%左右,傳統汽車單車PCB用量約為1平方米,價值60美元;高端車單車PCB用量在2-3平方米,價值120-130美元;新能源汽車由于新增電磁管理系統、整車控制器等,PCB單車價值可高達280美元。
現階段,中國汽車產量仍保持全球第一,汽車電子整體需求旺盛。同時,政府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以及無人駕駛技術,將極大提高汽車電子化程度,刺激上游PCB需求。
相比家電領域,通訊和汽車電子不僅處于PCB需求增長狀態,而且競爭程度也遠低于前者,因此完全可以成為“藍海市場”。
澳弘電子洞察到了市場機遇,及時開始布局:2015年其產品線延伸至通訊、汽車電子領域,兩者營收占比一度高達6%,成功與行業內客戶建立了合作關系。
目前,通訊用PCB和汽車電子用PCB業務方興未艾,未來需要攻克哪些難關?又有哪些資源可加利用?
狠抓技術和產能
首先,PCB產品技術需要高度迎合下游電子設備需求。家電產品對低端PCB需求較多,而通訊電子產品和汽車電子產品正在向輕薄短小和高頻高速方向升級。從家電到通訊和汽車電子,PCB板需要朝高密度化、高性能化方向更進一步。
“高密度化”,即提高PCB板上元器件分布密度,使同樣大小的基板承載更多電子元器件。具體技術操作要求減小電路板孔徑、減少孔數的同時,增加元器件數量,實現高密度互聯,因此該技術被稱為高密度互聯技術(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or,HDI)。
“高性能化”,意味著PCB板高頻高速工作的同時需要保持性能穩定,一般而言,電路板上導電圖形層數越多,性能越穩定。即高層板性能會優于單面板或雙面板。
圖片來源:TTM、東方證券研究所
此前,澳弘電子研發投入高度集中于低端PCB板,在HDI技術和高層板技術上還有待優化。因此,其擬籌集5,151.60萬元投資“研發中心升級改造項目”,攻克更高密度、高性能PCB板生產技術。結合技術和人才積累,該項目有望快速實現HDI技術和高層板技術突破。
其次,PCB行業具有高度定制化的特點。每家企業需要的PCB板不盡相同,甚至對單一品類PCB板存在精密度、尺寸等差別要求,因此產品訂單往往具有多品種、小批量、非標準化特點。
這要求企業實現高效柔性生產,澳弘電子“先聲奪人”,早在2011年就完成了生產線自動化升級,2018年實現人均產值78.22萬元,遙遙領先同行業上市公司。此外,澳弘電子還持續推進產品質量控制工作,保證生產效率的同時,嚴格把控產品合格率。
可見,為了潛入通訊、汽車藍海,澳弘電子已經做好兩點準備:其一,技術上已準備突破,其二,高效柔性生產能力已然就位。
不過,進入更廣闊的下游應用市場,本質上要求企業生產更多產品,澳弘電子還有產能難關需要翻越。
2016年至2018年,其產能利用率分別達到94.58%、102.21%和95.50%。由于產能不足,還多次將部分訂單和工序委托供應商加工生產,金額逐年增加,分別達到4,228.11萬元、5,975.34萬元和6,344.64萬元。
就產能結構而言,其高端PCB板產能連續三年保持在78萬平方米;低端PCB板產能占比較大,同時增長稍顯緩慢,分別為240萬平方米、270萬平方米和300萬平方米。
顯而易見,現有產能完全不足以應對未來通訊和汽車電子領域的PCB板需求,以低端板為主的產能結構也不符合市場需求結構。
若長期依賴外協加工,只會徒增生產費用;若不及時調整產能結構,必將因缺少高端產品而被市場淘汰。因此,擴充產能和調整產能結構都勢在必行。
澳弘電子籌資71,601.02萬元投資“年產高精密度多層板、高密度互連積層板120萬平方米建設項目”,可同時“擴產”和“調整結構”。另外,新舊產能疊加,還可以形成規模效應,降低運營成本。
九成營收押注于家電領域,既是澳弘電子的輝煌戰績,也是家電失速危機下最大的軟肋。危中尋機,通訊和汽車電子領域正在形成“藍海”,一面突破HDI技術和高層板技術,一面擴充高端PCB板產能,澳弘電子不僅能夠轉移家電失速風險,還能借勢進入高端市場。家電用PCB“王者”,即將成為通訊和汽車電子PCB領域“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