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賣身"傳言"坐實,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決定整體出售榮耀業務資產。
華為在聲明中提及:交割完成后的榮耀,華為不再持有任何股份,同時,也不會參與經營管理與決策。
剝離榮耀或是華為當下境遇里最佳的解決方案了。
對榮耀而言,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與30余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共同組成的資方發起了這場"自救"行動若能有效規避"芯片掣肘"等問題,那么脫離華為后的榮耀生存問題不大。當然,這是事態發展過程中的最好結果。如果這條"自救"路徑能打通,華為旗下Mate 系列、P系列未嘗不可循跡而求存。
對于深陷困境之際的華為而言,榮耀是一種負擔般的存在。盡管榮耀歷時7年已然成長為國內Top 5級別的手機產商,但在復雜的產業技術環境下心有余而力不足。
表面上看,華為剝離榮耀之后可以擺脫一部分來自內部消耗所帶來的壓力而輕裝上陣,實際上,榮耀剝離與否,余承東都將承擔起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的增長重擔。
華為2019年年報顯示,消費者業務收入4673億元,同比增長34%,占到總營收的54.4%。消費者業務占據華為總營收的比重不小,其為華為斥巨資投身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當下境遇,華為必須找到消費者業務新的增長抓手,來獲得手機業務之外的增長引擎,以驅動華為這艘航母持續巡航。實際上,這個問題在四年前便在華為內部引發討論。
深網對"鴻蒙"操盤手的獨家專訪中提到:早在2016年華為手機銷量保持高速增長之際,華為消費者業務高層已經在思考:如果手機不增長,消費者業務未來往哪兒走?
在彼時手機會替代PC、電視等大部分設備的論調分歧以及手環、手表等智能硬件熱潮指明的IoT行業前景下,華為團隊達成"如果替換不了,那為什么不讓它們互相協同起來呢?"的共識,在華為消費者BG軟件部總裁王成錄看來,這種團隊共識正是鴻蒙誕生的源點。
在四年前后不同的境遇下,華為立于變化、躍遷的十字路口。
2016年,鴻蒙在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正式開始投入研發。隨著系統原型不斷完善,至2018年,鴻蒙正式通過了華為消費者業務立項。去年開始,華為則加快打造自有操作系統鴻蒙和HMS(華為移動服務)。
同時,華為消費者業務部也嘗試制定將重心業務轉向智能手機以外的計劃,隨后"1+8+N"的智能終端發展戰略確立。手機依然作為業務核心,同時將硬件擴充至8類硬件設備,包括VR眼鏡、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筆記本電腦等,N則指泛在網IoT設備。
在基于"如果手機不增長,消費者業務未來往哪兒走?"的問題思考中,華為得出些許結論、也展開了實際行動。
可穿戴設備領域,華為與全球消費市場保持著相同節奏的增長速度。IDC發布的2020年Q1全球可穿戴設備銷量數據報告中,華為占據11.1%的市場份額,增速高達62.2%。平板電腦消費市場,華為的表現也十分出色。2020年第三季度華為平板電腦保持32.9%的增速完成490萬臺的出貨量,拿下10.2%的市場份額,排在全球第四位。
僅憑四年時間的沉淀,華為要在消費者業務領域找到替代智能手機的業務增量空間幾乎不可能,但是華為在融合產品方面是做出了一些成績的。
華為圍繞"芯片掣肘"問題展開的自救是曲折且漫長的,僅僅依托IoT融合硬件業務增量來彌合智能手機業務線收縮所帶來的創傷是遠遠不夠的。IoT突圍方向的另一端是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華為同汽車行業的數次碰撞過程使得外界對華為造車充滿遐想。華為Mate 40系列的發布會上,圍繞華為進行汽車產業布局的謎底隨即被揭開——"華為不造車,但是要幫助車企造好車。"
華為發布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要為車企提供全新的計算與通信架構、包含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智能車云、智能座艙、智能電動在內的五大智能系統,以及激光雷達、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萌芽或許也是來自于四年前"如果替換不了,那為什么不讓它們互相協同起來呢?"的思考共識。IoT業務拓展對應了物聯網行業布局,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則對應了車聯網。華為要走的是一條終端產品上升到上層生態系統的寬廣大道。
目前,基于鴻蒙的華為HiCar平臺已經與20多家車廠、150余款車型達成合作。合作應用超過30款。而華為的目標是2021年超過500萬臺車預裝HUAWEI HiCar。
立足華為視角,剝離榮耀的表象是"卸下"負擔進而輕裝上陣施展拳腳,也是對國內Top 5級別廠商的自救。深層面意義則可能包含試探性的將手機業務所代表的未來現金流進行變現、進一步深化消費者業務重心向智能手機以外轉移,同時也不排除這是一場華為手機業務"自救"路徑的探索。華為要依托IoT智能終端設備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來彌合手機業務線收縮所帶來的創傷依舊不易。
回頭看,崎嶇坎坷;
先前看,永不言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