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緊張局勢下,中國半導體制造商因急于生產自家產品,正加緊搶購二手芯片制造設備,進而推高了日本設備二級市場的設備價格。而供應鏈處也有消息傳出,稱中芯國際已獲得部分美國設備廠商的供應許可,主要涵蓋成熟工藝用半導體設備等。
3月1日,《日經亞洲評論》發表題為“中國大量購買二手半導體制造設備”的報道稱,在中美貿易緊張局勢下,中國半導體制造商因急于生產自家產品,正加緊搶購二手芯片制造設備,進而推高了日本設備二級市場的設備價格。
而供應鏈處也有消息傳出,稱中芯國際(SMIC)已獲得部分美國設備廠商的供應許可,主要涵蓋成熟工藝用半導體設備等。
二手設備價格暴漲,不用也買回來囤著
據日經稱,日本二手設備經銷商報出的設備價格比去年上漲了20%。中國廠商之所以這樣熱情,主要原因一是老一代機器不受美國對中國制裁的限制,使中國玩家沒有后顧之憂;二是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帶來的宅經濟,刺激著全球芯片需求的增長,而成熟工藝的芯片反而是最缺貨的,所以即便不是最新的設備也很搶手。
這些二手機器主要通過個人交易方式出售,為了了解市場趨勢,日經采訪了二手機器的主要經銷商。
一家涉足二手半導體制造設備銷售的大型租賃公司消息人士說:“二手機器的價格每年都在上漲。” “在過去的一年中,價格平均上漲了20%。” 用于在半導體芯片上寫入電路的光刻設備等核心設備,據說甚至上漲了3倍以上。
三井住友融資租賃公司的消息人士稱,與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價格相比,二手設備價格已經上漲了十倍。
三菱UFJ租賃金融公司的消息人士說:“近90%的二手機器似乎都將運往中國。”
由于美國限制中國公司使用其半導體制造技術,中國正在推動增加半導體的國產化。制造最尖端半導體的設備采購受到美國限制,因此中國制造商唯有采購上一代的設備。
一位二手經銷商透露:“我聽說有些中國制造商即使不立即使用它們,也都在購買機器囤貨。”
老設備基本已停產,買一臺少一臺
以新型冠疫情為背景的宅經濟也促進了二手設備的普及。對用于電視和PC顯示器的驅動器IC以及用于連接的家用電器的電源管理芯片的需求旺盛。這些半導體一般采用直徑200毫米的晶圓,用相應的上一代設備來制造。
由于新一代的芯片生產線普遍使用300毫米晶圓,因此沒有多少公司還繼續生產200毫米晶圓的機器。因此,“即買即用的二手機器的價格甚至超過全新機器的價格,” 日立資本(Hitachi Capital)的一位消息人士說。
另一位二手設備經銷商表示:“幾年前基本等于白給的設備現在售價為1億日元(94萬美元)。” 在實際生產線中,還運行著更多“20年前”甚至“30年前”的機器。
尤其是功率半導體這類汽車用量很大的類別,使用200毫米設備的情況很多,近期的缺貨讓二手設備需求持續擴大。
三井住友金融租賃公司的一位官員說:“我們帶進來的機器直接運到了下一個工廠。” “它們實際上立即消失了。” 該公司減少了去年在中國臺灣租用的二手機器的存儲空間。
幾年來,日本國內半導體大型企業的整合告一段落,這也導致二手設備的價格上升。隨著工廠關閉減少,二手設備的采購機會減少。日本一家二手設備企業感嘆,“能發掘的遺產正在枯竭”。
不要老想著5納米,28納米夠用了
一些半導體設備制造商將舊機器的復興視為商機。以佳能為例,他們將時隔8年首次發布用于200mm晶圓的光刻設備。但是生產半導體還需要其他設備,例如用于蝕刻和清潔的設備,在這些環節上制造商不得不依賴較舊的設備。
不管怎么說,如果能把囤積在倉庫里的老設備用起來,或許有助于緩解半導體產能緊張。
其實在面臨制裁的情況下,去年中國國產CPU企業龍芯中科董事長胡偉武也表示,中國IT產業基礎薄弱,在芯片制造受限于人的情況下,中國芯片生產制造鏈、材料、設備還有待加強“我自己的判斷,再有三五年可以有初步緩解,但要根本地緩解,我認為還需要2個5年的努力”,至于想要擺脫現狀需要多久?他坦言“不要再想著5納米”、“28納米夠用了”。
中國現在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半導體二手設備市場,目前仍然需要非常多的6吋、8吋、12吋的舊款設備來滿足半導體產業的需求。但是就算是跟ASML下單,受限于美國制裁,廠商也不會發貨給他們,反而跟二手交易商取貨還比較容易。
不過中芯國際這邊,卻傳來好消息,他們不用忙著搶購二手設備了。
全球芯片缺貨,美國為產能松口
自去年12月美國商務部在官網發布聲明,宣布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后,相限制其對美國技術和設備的使用。當時中芯國際發布公告稱,公司被列入 “ 實體清單 ” 后,對用于 10nm 及以下技術節點 ( 包括極紫外光技術 ) 的產品或技術,美國商務部會采取“推定拒絕”的審批政策進行審核;同時公司為部分特殊客戶提供代工服務也可能受到一定限制。
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曾表示,由于中芯國際過去 20 年中與美國供應商一直保持著穩定的合作關系,因此大量的美國供應商是中芯國際的第一選擇。而根據美國出口管制條例的規定,在被列入禁售令的實體列表之后,美國供應商出貨給中芯國際都要申請許可。但當時趙海軍強調,中芯國際和供應商們都在第一時間都將積極的申請許可,供應商也一直在對中芯國際更新許可的申請進展。當時中芯國際還對客戶承諾,對于保存期很短的耗材,公司會做到3個月內不會中斷。對于零組件,公司會做到 6 個月內不會中斷。
近期,摩根士丹利發表研究報告指,美國設備供應商恢復了零組件供應和現場服務,這至少緩和了投資者對中芯備用品和零組件庫存問題的短期擔憂,將上調中芯國際的評級由中性至增持,上調H股目標價34%,由23.8港元升至31.8港元。
大摩進一步指出,這意味著中芯成熟工藝業務有望獲得設備供應的許可,高通等美國客戶繼續跟中芯有業務往來,聯發科等部分中國臺灣集成電路公司正尋求獲得中芯更多產能,預計中芯2021年收入增長10%-15%,上調公司2021年每股純利預測14%、2022年數字亦上調6%。
海外供應商獲得供貨許可證的消息也在市場預期之內。
大摩還在報告中強調,因為美國僅放寬對中芯國際成熟工藝的采購禁令,這雖然不是中國半導體產業所希望看到的,因為這象征著中芯國際可能真的不得不暫停其 10 納米以下工藝的發展。但也因為美國對于這樣禁令的開放,這實際上將能幫助中芯國際提高自由現金流和長期的凈資產收益率,使中芯國際能藉成熟工藝的運作而維持商機。
中芯國際策略轉向成熟工藝
據悉,美國部分供應商中A公司已經拿到相關許可證,L公司和K公司還在等待結果,預計也會陸續拿到許可證,許可證以10nm為分界點,14nm及以上工藝相關產品獲得許可,10nm及以下節點未拿到許可證。
3月1日,中信證券發布研報分析稱,中芯國際之所以有較大概率獲得14nm以上工藝許可,是因為:
1)美國商務部主要限制對象為10nm及以下工藝(包括EUV極紫外光刻技術)的相關物項,對其他部分審查標準寬松;
2)中芯國際作為重要客戶,易獲得美國供應商(如應用材料、泛林、科磊等)支持;
3)中芯國際的美國客戶比重較高,2020Q4達27.7%,是高通、博通等客戶重要供應商,產業鏈相互依存、難以替代。若公司取得許可證,意味著運營可持續、擴產有望正常開展,將對估值回升形成催化。
而在先進工藝受阻的情況下,中芯國際策略或轉向成熟工藝。
而去年第四季度數據也已顯露這一趨勢:中芯國際成熟工藝營收占比有所提高,先進工藝占比有所下降,其中55/65納米工藝營收占比從第三季度的25.8%提升到34.0%,14/28納米則從14.6%下降至5.0%。
根據環評資料,中芯國際計劃未來十年內在北京新建至少20萬片/月12英寸晶圓產能,北京新廠(中芯京城)首棟P1廠房5萬片/月產能有望在2022年投產,P2廠房預計于2025年投產。北京新廠(中芯京城)將聚焦12英寸成熟工藝,工藝工藝將以14nm~65nm為主,重點發展邏輯、物聯網、存儲、圖像傳感器、高壓顯示、電源管理六大平臺。
截止發稿時,中芯國際尚未對限制緩解的消息發表官方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