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正文之前,大家不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主管因個人原因請辭,副手會不會因此而升遷?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回答起來卻需要一分為二。如果是小公司,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的人,多半會給經理機會。但大公司不一樣,越是重要的職位,越是容易出現高管空降。對應到馬太效應嚴重的手機行業,華為縮減出貨,既是小米OV沖擊高端的絕佳時機,也是檢驗他們能否獨當一面的年度大考。
回望已經過去的2021年上半年,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古怪的現象,即“除華為之外的手機大廠,無一例外地缺芯不缺貨”。為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就以蘋果公司為例。蘋果曾不止一次地表示,缺芯已經對出貨造成了影響。然而事實卻是,因為蘋果縮減5nm訂單,致使臺積電Q1財報差強人意。不僅如此,在今年的618年中大促中,iPhone12還出現了最低優惠1000元的“甩賣價格”,這顯然不是缺貨應有的表現。
5月30日,AI財經社放出猛料:國內某一線大廠備貨30萬部高端機型(售價接近1萬元),結果只賣出去1萬多部,積壓資金數十億元。這兩個例子,足以說明缺芯對手機行業的影響有限,只不過大家囤貨太厲害,才顯得緊張。那么問題又來了,賣不出去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高估了市場需求嗎?恐怕未必,根據財報可知,同期的蘋果,在中國市場賺了177.28億美元(約1134億元),同比增長87%。
必須強調的是,中國有著成熟的手機市場,這種程度的增長主要來自于零和博弈。再結合iPhone近五年來,在中國市場銷量不佳的客觀事實,筆者只能說“蘋果首戰大勝,對小米OV實現了一次降維打擊”。那怎么辦,總不能繳械投降吧?于情,這叫華為失去的東西,我們幫華為拿回來;于理,性價比機型利潤微薄,想做大必須沖擊高端機型。于是乎,兩種截然不同的艱難選擇,出現了。
以魅族為代表的小廠,在鴻蒙正式開源之前,就官宣要跟華為合作。而小米OV,則選擇了硬啃自研處理器。嚴格來說,OV的立場要更堅決一些,進展也更快,不屬于臨時調整戰略。小米的情況相對特殊,在3月底的發布會上,雷軍雖然拿出了ISP芯片,但也明確表態自己要親自操刀新能源汽車。6月12日,中國經營報又傳出消息,小米在5月底加大了對半導體人才的招聘力度,同時還在進行IP授權談判。
有些讀者看到這,肯定很想吐槽,但筆者想幫小米說兩句。據統計,2009至2019年十年時間,華為對手機相關芯片的研發投入,超過了5757億元。作為上市公司的小米,想要說服股東,花大價錢去干這么一件“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事,難度其實非常大。再加上雷軍的工作重心,以及小米的資源,大概率會一點一點地向新能源汽車傾斜,向任正非學習就更難了。
相對來說,接入鴻蒙確實要輕松不少。據手機中國6月9日消息,華為內部人士在當天透露,鴻蒙OS升級用戶已經突破了1000萬大關。這個數字是個什么概念呢?即便不考慮IOT設備,以及在售機型,華為已售的在網手機也超過7億臺。一個星期的時間,有1000多萬名用戶選擇升級,說明更多人還在觀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魅族的旗艦機日后搭載鴻蒙,必然會帶來一定的銷量。
但這并不改變,魅族同樣承擔巨大風險的本質。當年黃章不滿高通的高收費,選擇硬剛,已經吃過一次“萬年聯發科”的虧。直到2018財年,還虧了16億元。近兩年時間緩過勁來,也是通過裁員、砍成品線等節流手段。如今率先接入鴻蒙,同樣是冒著再吃一次虧的風險。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在接入鴻蒙方面,魅族也有著自己的比較優勢。為了生存空間,奮力一搏,總是溫水煮青蛙,要來得轟轟烈烈。(李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