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建華)2020年至今,全球芯片大缺貨,供應鏈斷裂!全球芯片短缺迫使汽車工廠減產,導致汽車制造業今年營收損失近1,100億美元。通信設備研發進程也受阻。
SEMI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居龍表示,全球缺芯、價格上漲是超級周期的結果,也加速了全球產業鏈的布局重整,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受“缺芯”影響很大,需要有良好的應對策略。
國家發改委、教育部、人社部印發《“十四五”時期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實施方案》也提出,重點支持集成電路、量子科技等相關學科專業教學和科研設施建設。
1 中美拉動“芯”備競爭?
就在這個月里,先是互聯網巨頭百度宣布融資130億元成立芯片制造廠,后通信設備廠商華為被曝投資 18億選址武漢建設晶圓廠。
而上個月中旬,港股公司中芯國際發布公告稱,對間接控股公司中芯南方進行了新一輪增資擴股,國家集成電路基金二期和上海集成電路基金二期將分別注資15億美元和7.5億美元——合計達22.5億美元(約合160億元人民幣)。通過本次增資擴股,中芯南方注冊資本將由35億美元增加至65億美元。
再往前,這個剛過去的 3 月份,TCL 100%控股的摩星半導體和其參股的TCL半導體均在廣州正式成立。定增10億元,正式加入造芯行業。
據天眼查統計,截止2020年10月國內總共有27萬家芯片相關企業,9個月內增長33%,平均每天新增200家。
圖片來源:企查查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喬躍山在會上表示,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到8848億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近20%,為全球同期增速的4倍。
時至今日,這個數字只增不減。
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通過需求端拉動產業制造,目前,終端電子產品的國產化率以非常高,向上帶動半導體芯片制造的國產化率也在不斷提升,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技術、材料、設備等整個芯片產業鏈都在加速國產化進程,芯片制造與美國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而大西洋彼岸!近日,據路透社報道,6月8日美國聯邦參議院以 62 票贊成、38 票反對,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授權未來 5年內投入1,900 億美元資助科學研究發展,其中投往半導體生產與研究的金額為 520億美元,用以維持美國科技強國地位。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稱,她計劃盡快與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討論芯片業援助資金的問題,且強調必須在8月休會前完成。
圖片來源:路透社
今年5月,雷蒙多發表評論稱,在政府資金帶動下,為美國芯片生產和研究帶來的投資金額或超過1,500億美元,其中包括州、聯邦政府及私人企業的資金,并可能讓美國新增7~10座芯片廠。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Mark Warner隨后的公開活動中說,催生“七至十”座新的制造廠這不會在一夜之間就能完成。
“商務部將花費數年的時間進行這些投資。”Warner說道。
最近,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公布了修改后的提案,提案明確將在五年內大幅推動美國半導體芯片的生產和研發。
據了路透社消息,該520億美元的提案包括390億美元的生產和研發資金,以及用于國家半導體技術中心、國家先進封裝制造項目和其他研發項目的105億美元。
2 中國向上,美國向下!
什么原因讓美國如此心急火燎地進行芯片廠的籌建工作?
一個令美國當局剜心的數據得到公布:1990年美國的半導體和微電子生產占比為37%,如今只有12%的半導體在美國生產。
根據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的數據,在全球前十大的半導體公司榜單上,美國公司占了六家。
▲2020年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榜單
圖片來源: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
在芯片的應用中,有兩大主流線:車載芯片及移動端芯片,由于車載芯片對于功耗性能的要求,顯著低于移動智能端的芯片要求,一般而言8英寸生產線即可滿足,而手機更多的是用上12英寸的芯片。”
4G普及時代,受高利潤之驅使,全球主要芯片大廠如英特爾、臺積電、三星等,都紛紛加入到12英寸的擴產能大潮中去。
有數據顯示,從2008到2016年,全球有超過10座廠從8英寸轉換為12英寸而無法轉型的30座多座8英寸晶圓廠倉促落幕,等待的是永久的關閉。
隨著智能手機的市場的飽和,自動駕駛的大變革,汽車迎來了歷史以來最大的變革。以往,傳統燃油車的芯片使用數量不足百枚,而新能源車則將這一數量刷新至千枚以上。
2020年,芯片市場卻發生了一場顛覆性變化。顯然全球芯片制造商沒有對新架構的到來做好準備,一場芯片大荒席卷而來。哪怕強大如美國,此般芯片大國美國在面對大浪潮的鋪天蓋地的涌來,顯得束手無策。
根據前不久CNN公的一組數據,當美國在全球半導體制造業份額下降的同時,中國大陸的份額正在增長,如今兩國份額已大致相當,均在12%左右。
CNN截圖
▲“我們的全球半導體生產份額從1990年的37%持續下降到現在的12%,”CEO們在周四給拜登的信中這樣說。專家們表示,在美國的全球芯片市場份額萎縮時,中國的份額增長到了現在的12%左右。
美國的芯片消費量巨大,是其芯片制造僅占全球的12%,令當局者驚慌。
于是,也有前面2月份中的汽車企業及英特爾、高通、美光和AMD等科技公司代表聯合致函白宮,要求提供資金、資助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截圖:半導體工業協會
▲根據半導體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美國半導體公司占全球芯片銷售額的47%,但全球芯片制造只有12%發生在美國。
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國芯片公司大多數只有設計能力而沒有制造能力,制造基本依賴于國外的芯片代工廠完成。,如美國全球排名前十的芯片公司中,博通、高通以及英偉達,都是純粹的芯片設計公司。
即便英特爾、美光、德州儀器擁有部分生產線,但其外包代工的業務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然而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許多工廠停工停產,美國這個高科技林立的大國在得不到芯片的輸送,供應鏈被切斷。
谷歌前首席執行官施密特“領先微電子產業幾十年后,美國現在幾乎完全依賴外國來生產尖端半導體。”
“對進口半導體的依賴,造成了戰略上的脆弱性……正如我們最近在汽車工業中看到的那樣。”
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議員科頓也直言不諱:“我只想指出,我們對臺積電的依賴很大。”
隨即,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舉辦了以“新興技術及其對國家安全影響”為主題的聽證會。接踵而來的是拜登簽署“尋求立法撥款370億美元支持半導體產業”的行政令。
3 涸澤之魚,耐它若何?
美國上下驚慌的不是沒有魚可釣,而是不會釣魚。
美國執政黨也明白自己的處境。
于是,去年5月,在美國的促成之下,臺積電投資金額高達120億美元開啟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投資計劃:興建一座5納米12英寸晶圓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區區 120億美元將帶來怎樣的協同效應?沒等大家對它展開更大的現象,一場暴風雪撕開了這個滿目蒼夷的傷口——美國制造業積聚已久的疑難雜癥無處掩藏。
今年二月份,聚集了大多數芯片制造業如恩智浦、英飛凌這些半導體工廠的美國得克薩斯州發生了殃及400萬人的大停電,地政府要求關閉晶圓廠 ,即將限電。
關閉了德州工廠的恩智浦減少了三分之一的產能。而德國半導體企業英飛凌,其在得州的工廠主要就是汽車芯片產線。他們在2019年全球汽車芯片市場中的份額,分別是14%、12%。這場暴風雪,也被譽為對美國的芯片產業的“精準打擊”。
然而,冰山之下孕育的是讓美國視之為“深仇大恨”的問題:人力!身陷老人化社會囹圄的美國的人力成本也超過臺灣的3倍之多,建設成本更是臺灣的6倍。
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美國的很多技術在當時都很先進。但是電網50年就應該更新調整,美國現在電網已經干了60年。美國制造業也是一樣,很多基礎建設、基礎能力建設始終沒有更新、缺乏投入。”
事實證明也是如此。
就在在拜登畫餅,許下重振美國芯片制造業承諾的前一天,據日媒《日刊工業新聞》披露了臺積電在美國工廠的建設進度:僅是進入向建筑商取得報價的階段。
與芯片制造業相配套的“產業鏈、數量充沛、素質合格的產業從業人員”不是370億投資基金就可以解決的。
然而,產業鏈斷裂并非美國制造業衰落的“冰山”第一次被推到了全球聚光燈下。
早在2011年,因為日本大地震,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破壞嚴重。
“建立一個基于全球合作伙伴關系的‘穩定、安全、高效和有彈性的全球供應鏈’”的供應鏈安全被時任總統奧巴馬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而奧巴馬之后的特朗普對供應鏈安全問題過于偏激,他采取了切斷、封閉、制裁的手段,對全球有競爭力的企業進行圈地打擊,把美國帶入了更加深不見底的缺芯深淵中。
芯片產業短缺肆虐,奧巴馬救它不起,特朗普也無濟于事,拜登耐它若何?
如果把石油比喻成社會發展所需的血液,則數據是科技進步的血液。而芯片就是承載這些科技進步所需血液的血管,中國有個成語故事是“涸澤之魚”,在芯片大缺時代,該如何生存?“ 表示干涸溪流中的魚相互用口沫來喂養對方。所以,美國更需要走的是奧巴馬的路線,建立一個基于全球合作伙伴關系的‘穩定、安全、高效和有彈性的全球供應鏈’!
面對全球芯片短缺的共同問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拜登簽署的行政令”正式回應道,”在全球化時代,各國利益深度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形成和發展,是市場規律和企業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