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芯片成了熱詞。
作為現代工業的“糧食”,芯片在全球科技產業鏈當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華為被制裁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認識到了芯片重要性,隨著制裁的加劇,我們很多頭部的企業慢慢放棄了幻想,堅定不移的走上了自主研發芯片的道路。
路很長,且艱辛。但是這是一條必由之路。
從寒武紀到華為海思,從格力再到阿里的平頭哥。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有意識的參與到芯片行業中來,他們嘗試著用資本來加劇行業的變革,吸引更多的人才來攻克更多的難關。
當下,不管是互聯網公司還是制造業公司,但凡參與其中的,他們都將芯片列為推到了戰略高度。
7月13日,有媒體稱,美團旗下公司以及關聯公司雙雙入股芯片企業。
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近期,上海智砹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B輪融資,酷訊科技(美團關聯公司)、美團龍珠(美團產業基金)均出現在了投資名單上。
同時,智砹芯半導體科技的工商信息也發生了變更,新增了酷訊科技為股東,并且注冊資本也從1.75億元增加至2.05億元。
那么,究竟智砹芯半導體科技是怎樣一家公司,值得王星如此看重?
資料顯示,智砹芯半導體科技是一家高性能、低功耗的人工智能芯片研發公司,該公司的產品主要用于物體檢測、人臉識別等領域,同時也廣泛應用于智慧城市、智慧零售、物聯網等多個領域。
而上述場景應用也是美團業務最為廣泛的場景。由此可見,大部分企業入局芯片行業,大多都是基于自身主營業務作為出發點的。例如,早前董明珠曾宣布,格力將投入500億做芯片的研發。
6月7日,有投資者問格力電器芯片發展如何?是否有進展?
格力電器回應稱,公司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究已取得重大進展,自研芯片、器件得到量產驗證,實現核心技術自主研發。格力通用型工規級32位系列MCU,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低功耗、低成本等優點,目前已在格力空調系列產品上推廣應用,年產量超過千萬顆。
不僅如此,該芯片還可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可穿戴設備、家居產品、健康醫療配套、大型商用機組、工業傳感、高性能電機控制等領域。
由此可見,隨著企業的參與度越來越深,產業鏈的整合將會進一步提升,行業的優勝劣汰也會更加的殘酷。
2020年年底,紫光集團債務違約之后,截至目前紫光集團已有9只債券違約。根據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中,紫光集團總資產2966.49億元,總負債2029.38億元。
巨額債務的重壓之下,紫光集團也只能破產重整,不過相對而言,雖然前幾年通過巨額并購給造成了今天破產的結局,但不得不說紫光集團旗下很多資產還是比較優質的。
以紫光展銳為例,根據近日CINNOResearch發布的《中國手機通信產業數據觀察報告》顯示,今年5月中國手機處理器市場出貨聯發科排第一,高通排第二,蘋果排第三,華為排海思第四,而第五名就是紫光展銳。
紫光集團破產重整,自然也獲得了很多企業的關注。
綜合而言,紫光旗下的優質資產尤其是芯片產業都會遭到資本的瘋搶。當下國內企業已經充分意識到了芯片的重要性,未來行業變革的速度一定會加快,或許不出幾年7nm以上的芯片技術就會被我們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