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手機,作為國內最強的智能手機,一度是其它所有國產手機羨慕嫉妒恨的目標,甚至是國產手機,乃至全球智能手機的風尚標之一。
華為手機的發展高峰,是從2010年開始的,也就是在余承東執掌消費者業務部后開始的,從2010年的年銷300萬臺,到2018年的2億臺,再到2019年的2.406億臺,超過蘋果。
如果按照原本的軌道走,華為登頂全球第一,力壓三星,成為年底銷量冠軍應該問題不大的,但2019年5月份迎來了黑天鵝,華為被列入了“實體清單”。
后來針對華為的打壓一輪又一輪,一輪比一輪嚴重,于是到2020年華為的手機業務直轉而下,到2020年4季度時,跌出了前5名,到2021年2季度時,份額已經只有3%,變成了全球第8。
再加上當前華為手機缺芯,麒麟無法生產,而能買到的只有4G芯片,未來要怎么走,華為手機被迫又來到了轉折點上。
說真的,過去的這10多年,從華為手機誕生到現在,華為手機經歷了很多轉折點,算下來至少有4個轉折點了吧,我們一一來回顧一下。
華為手機最早應該是誕生于2003年左右,在此之前華為應該是沒有涉及手機業務的,但2003年時,開始幫運營商生產定制手機,打的是運營商的LOGO,華為并不占主導。
后來第一個轉折點出現了,大約是在2009-2010年,當時華為想把手機賣掉,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當時沒有人接盤,因為功能機/山寨機時代,華為手機并沒有什么品牌,制造手機的門檻也低。所以華為只能繼續堅持下去。任正非從無線端調來了功臣余承東,讓他接手了手機業務。
而余承東接手華為手機后,推出旗艦手機P/mate系列,在手機中用自研的麒麟芯片等,讓華為手機銷量不斷增長,但小米的互聯網打法給華為的啟示很大。
于是在2013年,華為將榮耀獨立出來,這也算是華為的第二次轉折。
榮耀從華為品牌中剝離出來,專攻互聯網手機,針對小米,面向年輕群體,而華為則專注于打造高端、商務機型。
于是又迎來了華為的騰飛,高端有華為,中低端有榮耀,到2015年時,華為已經成為了國內市場的第一名,到2018年時成為了全球第二。
但到2019年時,華為手機又迎來了第三點轉折,那就是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華為大量啟動備胎,使用更多的國產配件,減少對美國芯片產品的依賴。
當然這次的轉折比較長,甚至到2020年11月份,華為將榮耀賣掉了,都算是這次轉折點中的事件,而在這次轉折下,華為手機已經銷量大跌,到2021年2季度時,份額已經只有3%,離巔峰時的18%,相差太遠了。
而現在,華為面臨的是第四次轉折了,一方面是芯片持續無法生產,對外只能買到4G芯片,上半年消費者業務下滑47%,華為手機業務已經再次變為副業。
華為雖然還有手機業務,但更多的是為了推廣鴻蒙系統,為了軟件、服務等等,華為的手機業務已經只是一個載體,賣的絕不僅僅只是手機本身而已。
華為在進行戰略轉型,從手機拓展到鴻蒙,自動駕駛,云服務等等,接下來華為是否會演繹“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劇本,就要看這些新業務是否給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