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認為,技術分為顛覆性和延續性,而顛覆性技術往往會改變整個行業的格局,因為它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或為一個全新的群體解決了急迫的問題。
如今,數據存儲市場再次面臨著一次變革:一方面,以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基礎的智慧應用在各個行業中遍地開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數據存儲需求與挑戰;另一方面,以NVMe協議、SCM介質等為代表的顛覆性新技術,加速推動著存儲體系架構、互聯、軟件棧與算法走向重塑,嘗試滿足數據存儲各種新需求。
因此,擺在數據存儲產學研界最為迫切的挑戰是:如何讓科研方向走好“第一公里”和科研成果打通“最后一公里”,即科研方向上更加貼近未來市場新需求,科研成果更好地在市場中發揮其技術價值。
近日,浪潮與華中科技大學宣布共同成立“新存儲聯合實驗室”,為國內數據存儲領域的產學研融合打開了新思路。雙方將對數據存儲產業的前瞻性洞察和工程化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
為何是“新存儲實驗室”
一直以來,數據存儲領域都是產學研融合的突出代表,從底層各種存儲介質,到重復數據刪除、數據壓縮算法等單項技術,再到全閃存陣列整機系統,都有產學研的合作典范。而放眼國內,隨著中國數據存儲產業近年來步入發展的快車道,新存儲需求的大量涌現也讓國內數據存儲的產學研融合迎來了新契機。
這直接促成了浪潮存儲與華中科技大學攜手走到一起。
華中科技大學作為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建設高校,在數據存儲領域有著深厚的研究基礎,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國內最早成立存儲領域國家專業實驗室的高校,成為中國存儲產業界名副其實的人才搖籃,更是中國存儲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見證者;而浪潮存儲作為新存儲的代表,近年來無論是產品、技術,還是市場份額、地位都獲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并且在新存儲的研究與探索上走在了業界前沿。
因此,雙方的牽手可謂是珠聯璧合,給予數據存儲產學研巨大的施展空間。事實上,讓浪潮存儲與華中大走到一起最為關鍵的因素還是新存儲所帶來的巨大挑戰。
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馮丹直言,“新存儲的根本挑戰是要跟得上新應用、新場景的需求。”
回顧數據存儲發展歷史,每一次技術創新都會給市場帶來巨大的變化與影響。馮丹教授的觀點揭示了當前數據存儲科研創新走好“第一公里”的重要性,即在數據存儲的需求出現快速變化之際,技術創新需要與新應用、新場景、新需求緊密結合,而不能閉門造車。
事實上,新應用、新場景對于數據的性能、容量、可靠性、數據管理等方面帶來的挑戰已經初見端倪。以如今遍地開花的AI應用為例,AI模型呈現出明顯趨勢之一就是巨量化,OpenAI組織去年發布的GPT-3模型參數量高達1750億、訓練數據集高達570GB,而浪潮今年9月份發布的源1.0巨量模型在參數規模和訓練數據集則更上一個臺階,參數規模上達到了驚人的2457億,訓練數據集突破5000GB,模型巨量化無疑對于數據存儲的性能、容量、數據管理等方面帶來的極大挑戰。
又如,自動駕駛功能如今成為所有車企參與市場競爭的著力點,一千輛L4級別的自動駕駛汽車每天就能夠誕生高達百PB的數據量,車企需要不斷收集海量數據進行自動駕駛算法的訓練,而出于法規需求,所有數據還必須保存至少30年以上,車企新場景所帶來的數據存儲挑戰也是之前從未遇到的。
林林總總,類似各種新需求正在不斷冒出。數據存儲的產學研界需要緊密結合新需求,探索新架構、新算法,以新存儲來應對智慧應用和數字化技術帶來的巨大變化。
“著眼點是希望讓技術更快地實現轉化。”浪潮存儲產品線總經理李輝如是說。
實驗室研究覆蓋數據存儲全領域
在本次宣布成立聯合實驗室之前,浪潮與華中科技大學在課題性合作上積累了不錯的基礎,不過這些課題研究雖然較多,但更多是聚焦在局部技術和偏基礎共性的合作。
而“新存儲聯合實驗室”將會是數據存儲全領域的覆蓋,從體系架構、存儲互聯、底層介質、軟件算法等多個領域,并且會分多階段穩步推進與深化雙方合作。
事實上,華中科技大學在數據存儲的基礎技術研究、新技術方向、閃存介質、算法、協議等方面走在最前沿,而浪潮存儲近年來對于新存儲、新技術、新應用、新場景和新需求也有深刻理解,聯合實驗室可以有的放矢和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有望在未來帶來更多驚喜。
以體系架構為例,存儲的體系架構在經過多年發展之后,又面臨著又一次重塑,閃存帶來的數據存儲介質革命、NVMe等諸多協議的蓬勃發展、多核處理器的加速普及,諸多新技術如何更好地整合到存儲系統之中,就需要業界在存儲體系架構上取得突破。
“像很多智慧應用都屬于大規模應用,對于體系架構的內部互聯與共享、性能、可靠性都是極大挑戰,需要數據存儲的體系架構在理論模式上進行創新,并且在具體實現上取得突破。”李輝介紹道。
又如,以閃存為代表的新介質給數據存儲帶來巨大改變,閃存等新介質帶來了出色的性能,但堆疊層數越來越高、制程工藝越來越復雜,使得閃存面臨著耐久性、可靠性等多個方面的挑戰,如何揚長避短,在存儲系統更好地發揮閃存的價值,已經成為當下業界亟需解決的挑戰。
馮丹教授直言:“最近十年新存儲介質快速發展,每種介質都有自己的特性,如何在合適的場景中發揮它的優勢,這些離不開高校科研機構的攻關。像華中大在數據存儲多個新技術上都走在國際前列,如何將這些技術研究成果應用到場景之中,促進數據存儲產品整體的能力的提升,這還需要走很長的路,聯合實驗室現在給大家開了一個很好的頭。”
“產學研”共同體:彰顯技術價值
事實上,在數據存儲領域并不缺乏“產學研”融合的成功案例。以如今在數據存儲領域普遍得到應用的重復數據刪除技術為例,其一開始就是普林斯頓大學華裔教授李凱在實驗室中研發的一套算法,最終從實驗室中走出,在市場中得到驗證與成功,并且成功改變了數據備份與數據管理領域,產生了極大的價值。
在中國,數據存儲的“產學研”融合更為迫切。多年以來,困擾中國“產學研”最大的難題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如何將實驗室中科研成果在市場中更好地產生價值。近年來,數據存儲產學研的“最后一公里”難題愈發突顯。
一方面,像華中大這樣的科研力量不斷取得突破,走在數據存儲探索的最前沿,積累了豐富的科研成果;與此同時,像浪潮這種在市場中高速成長的新存儲領導者,面對日新月異的數據存儲新需求,除了自身研發體系之外,渴望與科研機構一起,加速新技術在市場中的檢驗與落地,以抓住難得的市場變革期,獲取進一步成功。
因此,數據存儲的“產學研”必須在機制上、研究方向和成果轉化方面開啟新思路。根據介紹,聯合實驗室很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將科研領域的創新和突破拿到存儲產品開發上,在工程中實踐應用,把技術落地到產品上,最終能夠到達用戶、到達產業界。馮丹教授表示,“科研成果,一定要有企業承接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與價值,否則就是一篇篇沉睡著的文章。”
“實驗室的著眼點就是希望讓創新技術能夠更快的轉化。”李輝談到實驗室目標時如是說。
在筆者看來,浪潮與華中科技大學聯手打造的“新存儲聯合實驗室”是中國存儲產業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必然。經歷了二十余年的摸索與前行之后,中國存儲產業正處于“破繭成蝶”的關鍵時刻,科研力量、科研人才日漸充裕,數據存儲廠商亦在市場中嶄露頭角,此刻構建像“新存儲聯合實驗室”這樣的產學研共同體,整合多方創新力量,對于整個產業未來的發展將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