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過去二十年我們經歷了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網絡化浪潮,實現了跨越地域的互聯互通。那么現在,我們正在數字化和網絡化的基礎上,不可阻擋地飛速邁入全面智能化的時代。
互聯網之下,人工智能進入各行各業,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也引起了人類的恐慌。特別是AlphaGo打敗人類圍棋大師徹底激發了大眾對人工智能的爭論,人工智能是否會徹底替代人類,還是使人更強大?
人工智能產品快速增長,在社會中的應用面也日漸廣泛。從美國第一個人工智能律師ROSS到中國地震臺網用機器寫出的第一篇新聞稿,人工智能已經從一個單純的技術工具發展成為人類的合作伙伴。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該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技術,怎樣更好地為我所用?
人工智能自我學習能力強
隨著人工智能算法的發展,進一步刺激了深度神經網絡的爆發式增長,AI得以突破單一程序的局限,并且擁有超越預期的行動能力。人工智能系統獲取的數據越多,其預測效果就越精準。
深度神經網絡算法可以不斷擴展和提高自身能力,可以自主學習,無需人為監督。如電話機器人,它能夠自動從聊天記錄中進行基于知識圖譜的自動化校驗,而模塊預警機制、自我訓練學習的反饋系統能幫助機器人學習生成知識庫,減少知識庫運維的成本;運用多輪會話技術,方便客戶定制復雜的對話機器人,滿足多種應用場景的需求。隨著知識累計和能力增長,就可以協助員工工作,還無需擔心它們會“跳槽”。
培養AI員工意識
81%的企業高管認為,不出三年時間,人工智能將作為一名同事、合作者和值得信賴的顧問,和企業員工并肩協作。事實上,人工智能已經在客服、醫療、汽車等領域擁有了與人類相同的影響力。
鑒于人工智能已經落地應用,企業需培養AI的責任意識,需要為企業和自己負責。可以肯定的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幫助企業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
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戰略
自2015年起,國家陸續出臺人工智能政策性文件,人工智能逐步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開啟AI發展道路。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舉全國之力,在2030年一定要搶占人工智能全球制高點。
2019年8月,科技部印發《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推動地方產業發展。截止到2020年12月,據統計,已經有28個省區市出臺了人工智能相關政策。在“十四五規劃”中,新一代人工智能被列入七大科技前沿領域之一。
顯然,人工智能的黃金時代已然到來,隨著數據、算法、算力的進一步突破升級,人工智能領域未來的發展空間將更加廣闊。無論你用在什么樣的戰場,人工智能都是一個必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