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聲特”)宣布獲得新一代人工耳蝸植入體LCI-21PI及聲音處理器LSP-20C的生產許可上市批文,內置芯片更是實現了完全自主設計生產,在降低人工耳蝸成本的同時,基于漢語特征編寫的四聲調言語編碼策略也更適合中國人使用。
力聲特是國內率先取得人工耳蝸產品注冊證書的高新技術企業,2004年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上海市聽覺醫學研究所及衛生部聽覺醫學重點實驗室人工耳蝸項目成果的基礎上成立。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將“多通道人工耳蝸”技術正式轉讓給力聲特后,人工耳蝸也正式進入國產化。
技術福音 “中國芯”更能聽懂“中國話”
據悉,新一代人工耳蝸分為LCI-21PI型人工耳蝸植入體和LSP-20C型人工耳蝸語音處理器兩部分。與目前市面主流人工耳蝸不同,力聲特實現了芯片自主設計研發,不依靠進口,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此外,對比進口產品價格,國產人工耳蝸也存在明顯優勢,產品售價、手術及后續維護價格約在國外同類產品的一半,讓更多的聽障人士可以負擔得起。
值得注意的是,力聲特還創新研發了更適合漢語語言的言語編碼策略,對漢語獨特四聲調識別更為清晰,更精確地保留了聲音的真實性,而進口產品全部基于通用語(英語)研發,這也是聽障人士最期待的體驗。
力聲特于2011年獲得首個人工耳蝸產品注冊證書,是國內人工耳蝸行業的領頭羊。如今,第二代產品也實現落地生產。
政策利好 國產人工耳蝸有望代替進口
人工耳蝸是目前世界公認的能使雙側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恢復聽覺的唯一有效方法及裝置,它以生物醫學為基礎,綜合了語言學、電子學、化學、仿生學等多門學科以及信號處理技術、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精密機械加工技術等多項技術,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高科技結晶。入行門檻高、技術性強、對多學科交叉知識要求高,在相當長時間內,進口人工耳蝸占據著國內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力聲特在2004年起致力于國產人工耳蝸等高端醫療器械產品產業化。
2011年底開始,《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十二五”專項規劃》、《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方案》陸續發布,文件指出將重點開發一批國產高端醫療器械,形成進口替代,并提及要研究和發展人工耳蝸。經過十余年發展,力聲特成功開發了國內首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耳蝸,掌握了人工耳蝸的全部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如今,在推出三代產品的同時,也在全國范圍內建有一百多家植入中心,并在全國多地開設服務點。
人工耳蝸的國產化將改變一直以來聽障人士植入率低的局面。據中國殘聯數據顯示,我國中重度聽障人士已接近3000萬,此外,每年新增先天性聽力障礙嬰兒約3~4萬人,新增藥物性耳聾和遲發性耳聾導致兒童聽力障礙約3萬人左右。但目前我國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僅8萬多例。近年隨著國產人工耳蝸的技術發展打破國外壟斷壁壘,植入率有所提升。
2018年以來,我國正式啟動“十三五”人工耳蝸救助項目,為符合條件的聽障兒童免費實施人工耳蝸產品植入和給予手術費用及康復訓練費用補助,全國多省市已將人工耳蝸器械列入報銷范圍,隨著分級診療和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醫保支付新模式等政策落地,國產醫療器械迎來利好,國產人工耳蝸有望全面實現進口替代。未來,力聲特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持續踐行央企控股子公司的社會責任,造福了更多聽障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