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晚,中芯國際發布三季報,2021年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和毛利率雙創新高。營業收入為92.81億元,環比增長5.5%,同比增長21.5%;毛利率為 30.2%,環比增長3.7個百分點,同比增長3.9個百分點。
同時中芯國際宣布,蔣尚義辭任公司副董事長、執行董事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成員職務,自2021年11月11日起生效。另外,包括梁孟松在內的多位高管職位也發生變動。
有人猜測蔣尚義辭任原因與其推動發展封裝技術小芯片(Chiplet)未獲支持與資源有關;也有觀點認為可能是受到外部壓力影響。
無論如何,高調入職中芯國際的臺積電老將蔣尚義不滿一年就離開,都讓人對中芯國際的未來的發展規劃充滿擔憂,在先進制程受阻的情況下,招攬大佬這一招似乎也收效甚微,那么中芯國際如何保持成長性?
中芯國際人事變動執行董事5去2,先進封裝路徑或夭折。
2020年12月15日,蔣尚義正式加入中芯國際,其任期自2020年12月15日起至2021年股東周年大會為止。當時蔣尚義入駐中芯國際時,同樣來自臺積電的大拿梁孟松還曾鬧過離職,后來被成功挽留。
這次人事變動,蔣尚義未到任期屆滿,就請辭離開,梁孟松則辭任執行董事職務并繼續擔任中芯國際的聯合首席執行官,雙方一走一留。
至此,中芯國際原有的5位執行董事少了2位,剩余三位分別是高永崗 (代理董事長兼首席財務官)、周子學、趙海軍(聯合首席執行官)。
除了頭部的領導層頻繁變動,中高層的技術人員也出現流失現象,今年7月在中芯國際任職長達20年,負責參與FinFET先進工藝技術研發及管理工作的吳金剛也辭職離開。
“人”成為中芯國際2020年和2021年逃脫不開的問題。
為了應對人才流失,中芯國際動用股權激勵措施,在最新的激勵計劃中,覆蓋了3994名員工,股票授予價格為20元/股,約為當前股價的1/3,相當于送給員工近27億的“獎金”。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蔣尚義的離職,或許也預示著他所推崇的先進封裝在中芯國際內部“夭折”。
雖然蔣尚義曾公開發言表示先進封裝是中芯國際未來發展方向之一,但是從中芯國際的資本投入動態來看,并無建設封裝廠的打算,重心全部在晶圓制造上。分解其營收可見來自晶圓代工的收入占比從去年三季度的85.4%,增至今年三季度的93.9%。封裝業務或許中短期內都不會成為中芯國際關心的內容。
至此,中芯國際的成長空間都已變成“明牌”,未來增長將全部系于成熟制程量產進度。
中芯國際投資價值產量翻倍是確定的成長空間,估值仍待消化。
根據Counterpoint公布的研究報告,全球晶圓代工產業2021年營收規模預計將較2020年增長12%,達到920億美元。半導體設備龍頭AMAT也展望,全球將踏入10年以上的半導體投資周期,目前才處于初始階段。
從今年產業鏈反饋的情況來看,代工廠總營收的增幅可能遠不止12%。
臺積電2021年前三季度10月營收為1.15萬億新臺幣,同比增長18%;聯電2021年前三季度營收達1539.12億元新臺幣,較2020年同期成長17%;中芯國際2021年前三季度其實現營收253.71億元,同比增長22%。
一方面各家企業在2021年的漲價幅度已超12%的水平;另一方面,相比2020年非滿產的情況,各家代工廠在今年的產能利用率均超100%,真正實現了量價齊增。
“目前到2023年底的晶圓產能都已經賣完了。”格芯CEO表示,“我覺得未來5-10年的大部分時間,我們都要努力解決供應而不是需求”。
中芯國際曾在2020年年報中表示,2021年收入目標為中到高個位數成長,上半年收入目標約139億元;全年毛利率目標為10%到20%的中部。如今,中芯國際在三季報中調高了全年的收入預期,基于前三個季度的業績和四季度指引,公司全年營業收入增長及毛利率目標均上調到29%。
照此估算,中芯國際2021全年的營收將在357億元左右,歸母凈利潤則有望超100億,同比增加130%。
在11月12日的業績溝通會上,中芯國際聯合CEO趙海軍表示,來年產能仍供不應求,當前半導體產業轉移,企業希望在地生產,同時因為產能不足,一些企業不得不找新的晶圓代工廠,都希望到中芯來驗證產品。隨著北京、上海和深圳新工廠的落地,未來中芯國際新增產能數量是24萬片/月(12英寸晶圓),對比原有的12萬片/月產能,增加了2倍。
另外中芯國際正在切入需求爆發的汽車市場,過去它的客戶集中在手機和消費電子領域,電動汽車產品周期非常長,現在主要是IDM公司生產,晶圓代工廠大概只有25%左右用于汽車,中芯國際也有,但是現在占比還小,是長期目標。
然而,從年初至11月25日,中芯國際股價陷入“滯漲”狀態,既沒有反映出今年的高景氣,也沒有反映出未來翻倍的空間。
來看一下中芯國際的估值情況。
一般而言,半導體晶圓代工企業采用市凈率進行估值,通過對比美股、港股4家上市公司的情況,可以看到截至2021年11月12日,中芯國際在港股市場市凈率僅1.39倍,顯著低于其他公司,不過在A股市場,其市凈率高達4.16倍,高于聯華電子(3.01x)、華虹半導體(2.82x),僅次于臺積電的8.23倍。
相比更早之前在A股市場高達6、7倍的市凈率,中芯國際的這一數據已經有所下降,今年的表現更多是在消化前期過高的估值。
在后續戰略和成長性變得更可見的情況下,投資者對中芯國際的想象空間其實是有限的,后續中芯國際在A股市場可能將會繼續按照今年的模式演繹,通過資本支出的增加不斷消化估值,直到PB降到3倍左右的行業平均水平(不包括臺積電)。至于港股市場是否是投資洼地,則是見仁見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