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消息,中欣晶圓近日在杭州舉行了半導體12英寸大硅片二期擴建項目竣工儀式,據了解,項目從2021年3月份開始籌劃,到12月20日竣工,建設時間共計歷時9個月,擴建完成后,中欣晶圓的12英寸硅片產能在2022年底增加至每月20萬枚。
近年來,隨著5G、新基建、功率半導體、第三代半導體等產業的新起,作為制作半導體器件的關鍵原材料,硅片廣泛運用與大功率整流器、 大功率晶體管、二極管、開關器件等,由于全球半導體硅片產能緊缺、價格持續上漲,國內多地掀起硅片投資建設熱潮,而中欣晶圓就是這股浪潮中的一份子。
中欣晶圓硅片產業實力強勁
據了解,中欣晶圓成立于2017年,主要從事高品質集成電路用半導體晶圓片的研發與生產制造。在2020年,經過Ferrotec集團內部調整之后,通過整合寧夏中欣晶圓和上海中欣晶圓的業務,中欣晶圓三地工廠實現了從半導體單晶硅棒拉制到100mm~300mm半導體晶圓片加工的完整生產。
一直以來,中欣晶圓就在致力于成為全球半導體晶圓片的主力供應商之一,打破國外公司對國內半導體晶圓片市場長期壟斷的局面,實現半導體硅材料行業真正的“中國智造”。
目前,中欣晶圓是國內硅片生產領域的“全能型、鏈主型企業”,其產品涵蓋6英寸及以下、8英寸和12英寸等全系列,所生產的拋光片和外延片主要用于邏輯芯片、閃存芯片、動態隨機存儲芯片、圖像傳感器、顯示驅動芯片等核心領域,特別是12英寸外延片制造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因為有母公司ferrotec的技術支持,中欣晶圓在硅片生產的技術中比較成熟,量產化能力較高,截至目前,中欣晶圓現有9條8英寸生產線、2條技術成熟的12英寸生產線,具備240萬片/12英寸(300mm)、540萬片/8英寸(200mm)、480萬片/6英寸(150mm)的年產能,公司的200mm生產線是目前國內規模先進、技術成熟的半導體硅晶圓生產線;300mm生產線是目前國內擁有核心技術,真正可實現量產的半導體硅晶圓生產線。
值得一提的是,中欣晶圓受益于在硅片產業的強勢表現及硅片行業良好的發展前景,在今年9月,中欣晶圓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欣晶圓”)完成B輪融資,融資金額33億元人民幣。
其中,浙江省國有資本、臨芯投資聯合領投,國投創益、浙江省財務開發公司、建銀國際、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青島民芯、上海國盛資本、杭州錢塘產業投資基金、中國信達資產、中金浦成、交銀國際等知名機構跟投,老股東長飛光纖、中金資本、上海自貿區股權基金、東證資本等追加投資。
硅片市場需求擴大,國內硅片廠商相繼擴產
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硅仍是全球半導體器件的重要原材料,全球90%以上的芯片和傳感器都是基于半導體單晶硅片制成的,可以說是硅片支撐了半導體產業及電子產品市場的發展,長遠看來,今后半導體產業的基礎和發展,依舊離不開硅片。
近兩年來,由于疫情導致全球芯片制造產業產能嚴重短缺,市場需求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致使各大晶圓代工廠及IDM產商紛紛新建工廠擴大產能。
據公開信息顯示,全球半導體制造商將于今年年底前啟動建置19座新的高產能晶圓廠,2022年將開工建設另外10座晶圓廠,總計29座晶圓廠,將給全球帶來260萬片芯片產能,產能的擴增,無疑會帶動市場對于硅片的需求。
因此,國內頭部半導體硅片企業進軍大尺寸硅晶圓市場的同時也在加緊布局擴產計劃。
2021年3月13日,立昂微發布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擬募資52億,其中22.8億用于年產180萬片集成電路用12英寸硅片、也包括中欣晶圓B輪融資后進一步加碼12寸硅片產能。
國內硅片龍頭企業滬硅產業擬定增50億加強投入12寸硅片制造,其子公司上海新昇已擁有12英寸硅片產能25萬片/月,明年可達到30萬片/月。
上海硅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5 年 12 月,注冊資本 18.6 億元,主要從事半導體硅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半導體硅片企業之一,是中國大陸率先實現 300mm 半導體硅片規模化銷售的企業。自設立以來,突破了多項半導體硅片制造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打破了我國 300mm 半導體硅片國產化率幾乎為零的局面,推進了國半導體關鍵材料生產技術“自主可控”的進程。
滬硅產業子公司目前上海新昇的大硅片在中芯國際、華虹、長江存儲等客戶每家每個月出貨都是在萬片以上。目前上海新昇的300mm硅片正處于持續供不應求當中。新傲科技和Okmetic 200mm及以下拋光片、外延片合計產能超過40萬片/月;子公司新傲科技和Okmetic 200mm及以下SOI硅片合計產能超過5萬片/月。
今年10月,中欣晶圓在浙江麗水進行其8/12英寸外延片項目投資,總投資額達40億元,預計在項目完工后,將達成年產120萬枚8英寸特俗規格、年產240萬枚12英寸外延片的生產線建設,預計今年11月開工,明年12月可實現投產,年產值可達50億元。
徐州鑫晶預計在今年上半年繼續擴大產能,在2023年徐州基地60萬片/月產能可全部投產。該公司的長期規劃是在2025年前后通過自建或者收購等方式達到150萬片/月產能。
雖然國內硅片產業有所進度,但相比全球范圍內的硅片企業來說,還是存在明顯差距。
硅片產業規模龐大,國內企業仍有不足
據SEMI發布的2021年度半導體產業硅片出貨預測報告顯示,預計今年硅片出貨量增長幅度將達13.9%,逼近140億平方英寸。全球硅片出貨量將一路走強至2024年,預期2022年出貨量將增長6.4%、達到148.96億平方英寸,2023 年、2024年出貨量將分別增長4.6%、2.9%,年年改寫新高。
雖然全球硅片產業發展前景良好,國內硅片企業也在國際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快速發展其在硅片產業里的硬實力,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已經投產的300mm Fab產線已經達到了26條,已宣布或者在建的300mm Fab產線還有17條,建成后大陸整體產能將超過200萬片/月。但相比于國外企業,在硅片產業里,國內企業還存在著明顯差距。
根據SEMI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半導體硅片市場,主要被日本信越(28.0%)、日本勝高(21.9%)、臺灣環球晶圓(15.1%)、韓國SK Siltron(11.6%)、德國Siltronic(11.3%,已被環球晶圓收購)這五大家所占據。國內最大的硅片廠商——滬硅產業在全球市場里僅有2.2%的市場份額。
(數據源自SEMI,OFweek制圖)
因為國內硅片產業起步較晚,硅片的生產同樣存在較高的技術壁壘,在缺乏長期技術積累、關鍵人才缺失的情況下,導致國內硅片產業在全球市場里沒有競爭力。
在制造硅片的上游原材料里,國內主要應用于8英寸以上硅片的電子級多晶硅還需要從外企手中進口;雖然國產的硅片生產設備如單晶爐、研磨機、拋光機在國內已有企業進行研發和生產,但是在技術水平上也和國外存在差距,滬硅產業在今年9月的調研活動中就表示,其拉晶爐設備主要就是從國外供應鏈進口。
此前,滬硅產業執行副總裁李煒曾表示,滬硅產業集團做8英寸硅片跟國際上最早的8英寸企業相差了26年,12英寸稍好,但也有16年的差距。
據公開數據顯示,在全球半導體硅片市場中,在2010年,中國市場僅有4.9%,而到了2020年中國市場占比已經達到13.9%,2021年將增長至17.0%。中國的半導體硅片市場無疑正在迅速發展。
結語
如今,國內半導體市場需求仍在不斷增長,對于國內硅片企業而言,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遇,通過發展其在半導體硅片制造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國產化半導體硅片生產技術自主可控,才能在國內市場具備核心競爭力,提高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