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武俠小說里,江湖人士之間的較量往往以一封挑戰書開始;在當代年輕人的生活里,斜杠青年的激勵目標則多數來自對外立下的flag。
不管是下挑戰書,還是對外立flag,二者的本質都是通過尋找目標,去學習并超越,打破舒適圈的行為。對于一直不斷突破產品上限,定位高端的小米數字系列來說,同樣如此。
12月21日,小米董事長雷軍在微博上放出豪言:“小米高端手機正式開始對標蘋果,向蘋果學習。”在這條微博動態中,雷軍重點宣傳了即將發布的年終新品小米12和小米12 Pro。一周后,在12月28號的小米發布會現場,雷軍正式將對標蘋果對外官宣。
作為中國手機廠商發布會上的常客,這是iPhone第一次被正式官宣站上對手的位置。在這之前,盡管對標蘋果是行業事實,但幾乎沒有哪家手機廠商會把對標蘋果正式官宣。
如今,作為第一家向蘋果發起挑戰書的中國手機廠商,意味著小米做好了長期突破品牌高度的準備。在這場對標身上,消費者們也正在看見中國品牌高調官宣的國貨勇氣,和公開下場挑戰背后的低調實力。
01小米的國貨勇氣
國產手機行業從來不缺勇氣,雖然有時候這種勇氣會被誤解。
作為國貨品牌,2020年亞布力論壇的年度演講上,雷軍表示,當初轉行做手機,就是沖著解決國貨被人看不起、質量差、設計差等問題來的,做好國貨,用互聯網經驗幫助制造業轉型升級。
堅持“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小米原則,十年時間小米成為中國市場的頭部手機品牌。今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機的整體銷量超越蘋果,登頂全球第二。
這是第一個十年,小米的國貨勇氣成就的品牌實力。
小米開始把這種國貨勇氣席卷全球市場,在8月中旬的小米十周年演講上,雷軍為小米立下新目標:“三年時間、拿下全球第一?!?/p>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小米再次高調喊出對標蘋果的口號,這次對標可以理解為對于8月份全球目標的進一步抓重點。
因為在全球市場,小米首先要面對就是蘋果和三星兩個在全球市場實力強勁的對手,而在與它們的競爭中,高端市場又是必須要啃下的戰略要地。
首先在消費端,根據IDC數據統計,在2020年上半年,3000—5000元價位段的產品占比持續提升。而2020年第三季度,2000—3000元機型占比達到了30%,4000元以上機型占比則超過了39%。
這意味著隨著5G時代的到來,用戶對智能手機的綜合需求逐漸提高,從之前的通訊工具逐步轉向生產力工具。手機消費主力開始從早年的性價比產品轉向性能更強更全面的中高端智能手機。
在手機消費的價格帶變遷中,已經在行業深耕十年的小米,無疑迎來了最佳的行業窗口期。
另外,作為出貨全球市場的國貨品牌,小米這次對標蘋果的勇氣,也將傳導至整個手機市場。此前受制裁影響,華為手機業務收縮,海外市場份額主要被蘋果和三星等海外品牌瓜分殆盡。對于國產手機廠商的全球化布局,無疑是一個很大的信心打擊。
在海外市場的表現上,過去小米也一直通過在海外市場的強勢出貨量,將國貨品牌浪潮席卷海外。
在最近的海外購物節“黑五”期間,小米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英國的亞馬遜線上銷售戰績喜人,成為全球超5億消費者的共同選擇。旗下的海外手機產品Poco X3 Pro更是斬獲了西班牙、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荷蘭六個國家亞馬遜黑五暢銷榜第一名。
小米2021年Q3財報顯示,全球MIUI月活用戶已突破5億,小米智能手機在全球11個市場市占率第一,在歐洲地區排名第二。小米集團總收入781億,凈利潤52億,其中境外收入409億元。
增長的不只收入,還有品牌國際影響力。此前在東京奧運會上,以9秒83的成績刷新男子100米亞洲記錄,贏得世界贊嘆的“亞洲飛人”蘇炳添成為小米首位品牌代言人。和蘇炳添一樣,小米也正憑借著強大的實力和出色的表現,在全世界掀起橙色的國貨熱浪。
敢于對標蘋果的勇氣背后,還有小米十幾年來彎腰干活、低頭積累的行業實力。
02小米的產業底氣
高端手機,作為創新技術與極致體驗的融合產物,一直以來被視為一個品牌的綜合實力。
一款高端產品的打磨,背后既需要高端的技術支撐,也需要銳利的產品定義。
2020年2月份,小米10發布會舉行。受疫情影響上,這場發布會現場空無一人,這是業內公司首次嘗試全線上直播發布會,效果如何,沒人能保證。
和發布會一樣,作為小米沖擊高端市場的第一仗,小米10作為先鋒,雖然產品性能拉滿,但結果也只能干了再說。
第二天,小米10首發1分鐘突破2億銷售額,沖擊高端市場的先鋒產品小米10,不負所托。后來2021年發布的小米11 Ultra在相機性能上更加激進、大膽,又征服了一批消費者。
此次的小米12數字系列,則進一步激進,公開對標蘋果,在產品尺寸上第一次按照國際大廠的慣例,使用標準的大小雙旗艦產品配置,分別對標iPhone 13和iPhone 13 Pro Max。
發布會現場,在產品的配置參數上,尺寸重量上,均分別全面對比iPhone 13系列。
三代高端之路,一代比一代高調且自信背后,是小米創新突破自研技術的底氣。
以最新的小米12為例,同樣作為小尺寸高端旗艦的產品定位,相比iPhone 13寬度窄了1.6mm,成為安卓乃至蘋果雙陣營都少見的小尺寸高端旗艦產品。
把尺寸做小容易,做高端配置的堆料機也容易,但是當小尺寸+高端旗艦兩個產品關鍵詞放在一起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做小尺寸高端旗艦,考驗的是投入的決心,更是研發的功力。根據雷軍微博透露的信息來看,小米12的難度主要在于三個方面:更小體積的電路板、更小的散熱系統、更大的電池容量。
為此,小米把電路板做成“三明治”架構、專門研發了最薄的VC熱板、高密度快充電池來分別克服這三個難題,實現在小尺寸里大升級的滿血配置。
能夠一次克服這么多技術難題,得益于過去十幾年小米在研發能力上的投入。比如為了實現在小米12手機小尺寸的空間里更大的續航,小米自研澎拜P1快充芯片,填補120W單電芯快充行業空白,實現續航和充電性能的最佳平衡。
高端芯片技術的突破創新上,上半年小米也剛剛發布了獨立的影像處理芯片澎湃C1,主攻手機影像處理能力。
自研芯片發布節奏越來越快,在產業鏈布局上,小米也沒有慢下來。
澎湃P1發布前夕,小米又重金15億人民幣布局了新的芯片公司——上海玄戒技術有限公司。而此前,小米已經積累了730余件與“芯片”相關的專利申請。
在芯片產業上的澎湃布局之勢外,小米自身也通過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持續引領行業國產創新。
小米自主自研、總建筑面積1.86萬平方米的小米黑燈工廠也拔地而起,實現了24小時從全廠生產管理、機械加工到包裝儲運過程的全程自動化無人生產,開啟了小米工廠智能化、無人化的智造時代。
在小米12的發布會上,研發投入進一步升級,雷軍正式宣布未來五年,將再投入1000億研發經費,用于核心技術的突破創新,這超過了小米過去11年的利潤總和。
小米董事長雷軍曾說:科技行業做先鋒,是很難、很殘酷的,你一定得不斷地突破整個行業對你的限制,不斷突破固有的規則,否則會被這個時代所淘汰。
伴隨著產品能力的提升,品牌高端的突破,作為科技行業先鋒軍的小米手機站穩高端市場的同時,高端能力的溢出和對突破技術的高投入也在反哺國產供應鏈企業的成長。
國產手機強,帶動國產供應鏈百家興。小米在自身高速發展過程中,持續從產業投資、產品國產化率提升,大力扶持國產供應鏈健康發展。
以核心器件國產化為例,小米12的屏幕采用了華星光電供貨的DisplayMate A+屏,這意味著手機高端屏幕市場不再是三星的獨立王國。此外,小米推動的電池和充電技術革命讓國產電池工業走在全球新能源領域的前沿。
據統計,小米聚焦手機及智能硬件生態,累計投資超過360家公司,并設立專門的產業投資團隊。
通過產業基金投資了約100家創新科技企業,針對通信技術、模擬半導體、觸控顯示、傳感器、綜合電子、相機及相機組件、聲學組件、電池、存儲、工業自動化、精密制造及材料等上游產業鏈投資建設,為他們的創新研發提供資金、人才、供應鏈資源和商品化、市場化輔導等一系列支持。
環顧2021年全球手機市場格局,對標蘋果不僅是小米走向高端的對抗性承諾,給自身品牌施壓的內在要求,也是整個上游國產產業鏈和下游手機品牌集結成片,越來越強,會和蘋果產生對抗性競爭的必然趨勢。
一方面中國消費市場重要性對于蘋果而言毋庸置疑,根據蘋果公司的銷量數據顯示,10月份,iPhone同比增長155%,時隔6年重返中國區第一。
但是另一邊蘋果卻在悄然實行產業鏈資源向國外轉移,在中國市場賺取利潤的同時正在加速去“國產化”,不斷有中國供應商從蘋果供應鏈中除名。
國產手機的成長則猶如定海神針,以小米、vivo、OPPO為代表的國產手機則在全球市場更多的受到歡迎,合力拿下34%的全球市場份額。成為國產供應鏈對抗產業資源轉移、保持健康、持續創新發展的最強有力支撐。
高調對標蘋果,劍指高端手機,小米讓世界看到,中國品牌不再是亦步亦趨的跟隨者;敢于亮劍高端市場的背后,更多的國產產業鏈和國貨品牌連接成片的中國制造也正在全面走向世界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