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終有回響。
2021年12月,港股迎來歲末最后一批掛牌潮。新經濟賽道依然矚目、拔得頭籌者更是焦點。比如AI第一股商湯科技,植發第一股雍和醫療。
然上市,只是長征第一步。除了速度、運氣,價值成色如何呢?
01
升降之間
2021年12月30日,商湯科技登陸港交所,首發價3.85港元/股。首日上漲7%,次日、三日大漲33%和41%,第四日漲5.81%。
四個交易日翻倍,熱度或出乎一些人意料。要知道,12月29日的暗盤交易中,商湯科技股價一路走低,以3.81港元收盤,跌破發行價。
不過,2022年1月5日,商湯科技大跌15%,收報6.97港元/股;6日又大漲14.06%,收報7.95港元/股。之后五個交易日,一漲四跌,截止1月14日15:12分,其股價為6.97港元。
市場觀望情緒濃郁,漲不動了嗎?
招股書顯示,商湯科技12輪投資均為優先股,且均簽有對賭協議。其中,A-1、A-2系列及B-1系列優先股持有者要求商湯科技必須在B-1系列發行日期五周年前完成IPO,否則有權在2021年10月10日開始贖回;B-2、B-3系列優先股,C-1系列至C-Prime系列優先股贖回日期均為2022年1月25日。
換言之,商湯科技背負了太多“期望”。
當然,也有期待底氣。Frost&Sullivan報告顯示,2020年,商湯科技是亞洲收入排名最高的AI公司,且在中國計算機視覺市場占據11%份額。
但回頭看,其上市并不輕松。
2021年12月10日,美國財政部以所謂“侵犯人權”借口,對其實施投資制裁。受此影響,商湯科技上市延遲數日。
這是美商務部二度制裁商湯科技,霸道行徑反向引燃了市場支持情緒。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商湯集團股價上行意味著資本市場已達成共識,盡管人工智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資本已有意為其“護航”。
行業分析師郝瑞則表示,市場問題,終究要市場解決。除了民族大義,“護航”根本還在企業價值底色。
的確,需要警惕情緒投資的時效性。比如同樣港股上市的快手,頂著國民級、新新人類短視頻王者光環,發行價115港元,對應市值5000億港元,卻吸引了140萬投資者,認購1.28萬億港元。
掛牌后,快手股價很快達到417元高點。但好景不長,隨著互聯網軟件類公司集體下跌,快手也調頭向下。疊加持續虧損、模式短板,看空聲泛起,最新股價85.45港元,早已破發。
02
百億虧損、高管高薪酬
規模效應有多遠?
顯然,光環期許外,護盤、漲盤根本是打鐵自身硬。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營收分別為18.5億元、30.3億元、34.5億元、16.52億元。逐年遞增,成長性值得肯定。
然同期分別虧了34.28億元、49.63億元、121.58億元和37.03億元,三年半年合計虧損242.52億元。
即使扣除股份支付費用以及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后,報告期內經調整虧損凈額也達2.21億元、10.37億元、8.78億元以及7.26億元,累虧28.62億元。
與快手類似,商湯科技也有持續虧損魔咒。
行業分析師李晨表示,當下以商湯為代表的絕大多數AI企業無法解決虧損問題,原因在于龐大的費用投入,與有限的商業化應用場景。
“AI落地場景碎片化,不同用戶需求不同,項目間的明顯差異導致復用性差,定制化方案多于標準化方案,由此成本高企。伴隨企業業務增加、易陷入越賣越虧、最終入不敷出?!崩畛垦a充道。
不算虛言。報告期內,商湯科技研發投入分別為8.49億元、19.16億元、24.54億元以及17.72億元,分別占收入的45.9%、63.3%、71.3%、107.3%;銷售費2.05億元、4.53億元、5.37億元及2.92億元;管理費4.52億元、7.66億元、15.9億元以及14.43億元。 費用支出呈上漲之勢。
三費費用率,從81.27%快增至212.29%;以管理費增速為例,2021上半年為87.35%,3年前為21.4%。即便全部扣除薪酬及股權影響,管理費用率2020H和2021H也達53.9%、31%。
不禁疑問,經營效率是否有待提升?規模增長的質量如何?離真正的規模效應還有多遠?
發問并不突兀。
看看近期沸沸揚揚的高管高薪質疑。
根據招股書,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商湯科技董事會執行主席、行政總裁徐立薪酬總計為5.12億元,首席科學家王曉剛的薪酬總計3.75億元,董秘徐冰的薪酬總計為3.05億元。
結合聯想集團的楊柳億元年薪事件,上述高薪酬的敏感性不言而喻。
不過,薪酬與年薪并不等同,其包括薪金及工資、酌情花紅、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開支、社會保障成本、住房福利及雇員福利等。
聚焦上述三高管薪酬,“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開支”占了大頭,以2020年為例,分別為3.53億元、1.58億元、1.58億元。
換言之,上述不是常態化的薪酬水平。
但依然很扎眼,真的需要這么高薪酬嗎?創造的價值匹配嗎?上市之后又怎么走?
需要看到,持續虧損的商湯還有不少需要提升的地方,需要花錢的地方也多。
雖是細分賽道王者,天外依然有天。以2020年業績為例,其收入僅相當于海康的5%、大華的13%。近50億水平的營收規模,如放在A股科創板算是“小微”類型。
應收賬款持續上升,也值得警惕。截至2018年底、2019年底、2020年底和2021年6月30日,商湯科技的貿易應收款余額分別為13.32億元、26.25億元,37.48億元和39.26億元。為當期營收比例的72%、86%、109%、238%。
拋開壞賬風險、現金流壓力,產品話語權、市場影響力是否亟待提升?
放眼AI賽道火熱,前景廣闊的同時,白刃競爭肉眼可見?!癆I四小龍”各有絕技,且也在奮戰IPO,不容輕視。擴容維度看,更有華為、??档華I龍頭環伺。
簡言之,市場不缺替代者。商湯科技的王冠維護,價值自證剛剛開始。
03
尷尬破發
低研發費用率
銷售費是萬能解?
“植發第一股”雍禾醫療,同樣不輕松。
2021年12月13日,雍禾醫療在港交所上市,發行價15.8港元,上市后一度沖至19港元/股。之后開始震蕩下行。
大轉折發生在2022年1月5日。
當日盤后,其公告稱,有關全球發售穩定價格行動及穩定價格期已于2022年1月5日結束,聯席全球協調人部分行使超額配股權(“綠鞋”機制),涉及712.45萬股,占發售總數約7.5%;作價15.8港元/股,額外集資凈額達1.08億港元。
1月6日,剛失去綠鞋保護,雍禾醫療就大跌超16%,收于13.18港元。截至1月14日15:24分,其股價為12.56港元,依然尷尬破發。
公開信息顯示,“綠鞋”也稱“超額配售選擇權”,是發行人給予承銷商的一項權利,一種彈性機制安排,獲得此權利的承銷商可按照同一價格超額發售不超過本次發行數量15%的股票。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綠鞋機制的主要動機是為了平滑股價、穩定市場。
行業分析師林永表示,綠鞋是為新股保駕護航,一旦用完就意味著市場上最大買家離場。后面漲跌短期受市場情緒影響,長期則與基本面相關。
百濟神州就是綠鞋“失效”的例證之一。作為中國創新藥“一哥”,百濟神州2021年底在A股上市交易,引入“綠鞋機制”,授予承銷商中金公司為期30日的超額配售選擇權。但其首日即破發了。
那么,雍禾醫療能撐起市場期待嗎?保發與破發間,市場對這支“植發第一股”在觀望什么?
與商湯類似,雍禾醫療也在一條光鮮賽道上。
招股書顯示,2020年我國共進行植發手術51.6萬例,滲透率僅0.21%。國金證券研報認為,隨著“患者教育”提升,未來植發市場增長潛力巨大。預計2025年,中國植發醫療服務市場將達378億元。
問題在于,消費教育、市場培育成本也高。
看看毛利、凈利間的明顯反差,是否陷入營銷陷阱?
2021上半年,雍禾醫療整體毛利率達73.6%,同期愛爾眼科為48.74%,通策醫療為46.75%。植發“暴利”可見一斑。
但對比凈利則出現逆轉。2018年至2020年分別為5.73%、2.91%和9.97%。2021上半年,雍禾醫療營收10.53億元,歸母凈利4044萬元,凈利潤率3.84%。
毛利率73.6% VS 凈利率3.84%,冰火落差問題就出在銷售費用上:2018年至2020年,雍禾醫療銷售及營銷開支占總收入比例分別為49.6%、53.1%和47.6%。2021上半年,銷售及營銷費達5.8億元,占比營收54.9%,營銷金額同比增長134%。
當然,大手筆投入帶動了營收。2018年到2020年分別為9.3億元、12.2億元和16.4億元,保持30%以上增速。2021上半年營收10.53億元,同比增長75.11%。
只是,營銷換增長的打法終有邊界,一味依賴無益企業可持續性。
已有邊際效應。雍禾獲客成本正在攀升,2018年至2020年分別為13181.37元、15091.84元和15378.76元。
更扎眼的,是低研發費用率。
2018年-2020年及2021上半年,雍禾醫療研發開支占收入的百分比分別為0.8%、0.7%、0.7%和0.6%。
說千道萬,不如白銀一片。植發也是一個技術活,品質活,創新活。雍禾醫療核心競爭力如何?后續成長力幾何?以可持續眼光看,資本怎不“用腳投票”?
04
探尋護盤良方
資本翻云覆雨,升降本是常態。
撥開迷霧,想念好股價“護盤經”,還是實力說話。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港股市場共迎97只新股上市,集資總額3264.11億港元,上市首日破發達44只,破發率45%。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上市新股中破發新股有72只,破發率達74%。
可見,倡導價值投資、長期主義,市場選擇更加苛刻了。聚光燈下,優勝劣汰,容不下太多槽點短板。
雖賽道不同,但商湯科技、雍禾醫療都屬新經濟范疇,作為細分龍頭均具有成長力強悍、市場前景廣等優勢,但也背負費用高企、競品眾多、市場話語權、核心競爭力待提升等痛點。
上市只是第一步。如何查漏補缺、日拱一卒,才是兩者堅定內外信心、更大更強的關鍵。
細觀,也不缺護盤實力、向上眺望點。
聚焦商湯科技,AI產業化已在路上。
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湯已與30余家車企合作,并獲選為50多個車型的供應商。未來數年內,向2,000多萬輛汽車供應絕影產品,預裝其L2+ ADAS產品的車型預計2022年實現量產。
同時,招股書顯示,“商湯科技已構建用于賦能IoT設備及驅動元宇宙(Metaverse)的多層基礎設施,以提升終端使用者體驗。截至2021年6月30日,SenseME及SenseMARS累計賦能超4.5億部手機及200多款手機應用程序。”
2021年11月23日,聯合創始人徐立給全體員工發了一份《商湯集團二五規劃草案總綱(2021-2025)》。第一,形成穩定的持續性盈利能力和均衡健康的業務結構;第二,成為國際領先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與技術服務提供商,促進社會AI化轉型。
雍禾醫療,同樣在深耕專業力。
目前其已建立一支由1233人組成的行業內規模最大的專業醫療團隊,其中包括246名注冊醫生及919名護士。
由此,優化主營服務 , 挖掘新場景。董事長張玉曾表示,雍禾核心競爭力在于人才。
“產品可以克隆,模式可以模仿,而企業的內在精神氣質無法復制。只有守好自己的初心,堅持為發友提供最好的服務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找準自己的方向?!?/p>
沒錯,星辰大海就在腳下。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2022年,商湯科技、雍禾醫療負重前行、但不缺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