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是半導體行業和計算創新領域的全球領先廠商 ,創始于1968年。如今,英特爾正轉型為一家以數據為中心的公司 。英特爾與合作伙伴一起,推動人工智能、5G、智能邊緣等轉折性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突破 ,驅動智能互聯世界。2021年12月,英特爾聲明:禁用新疆產品。 就涉疆事件,英特爾中國回應“‘對中國深懷敬意’,對信件引發顧慮‘深表遺憾’”。 2022年1月,英特爾CEO希望將芯片制造遷回本土 2022年2月,英特爾設立10億美元基金建立代工創新生態系統。 2022年2月,在 2022 年投資者大會上,英特爾公布了產品和制程工藝技術路線圖及重要節點。
芯片制造為什么那么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集成度太高了,在指甲蓋大小的空間里,就集成了數公里長的導線和數以億計的晶體管器件,并且還在不斷地微縮下去。
一直以來,芯片都是沿著摩爾定律發展,現在正量產5nm,接下來將是3nm。
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想要實現3nm制程并不太順利。現在,只有臺積電和三星在進行,也是不斷傳出問題,時間也一直在往后推遲,預計今年下半年量產。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集成電路已經進入到了“后摩爾時代”。 摩爾定律是指單位面積的芯片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每隔18個月增加一倍,性能也提升一倍。
后摩爾時代就是再繼續按原來向微縮發展的話,材料接近物理極限,僅靠提高制程來提升集成電路性能的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在指數級攀升,已經高到不太合適了。
因此,需要探索新的發展道路,于是先進封裝成為延續摩爾定律的重要技術方向。
3月5日,繼英特爾、蘋果對俄羅斯市場進行表態之后,韓國三星集團也對外宣布:“將會在芯片、手機以及其它電子產品上,面向俄羅斯市場斷供!”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市場一直以來都是三星重要的市場,這次產品的斷供,不僅僅會對俄羅斯用戶帶來影響,也會對三星的營收以及手機業務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但即便三星無法供應手機、芯片等電子產品,俄羅斯也可以通過其他渠道進行進口。比如向國內手機廠商華為、小米OV等公司進口數碼產品,以解決市場內部分產品供應的問題。
其次,也有外媒分析指出:這次蘋果、英特爾以及三星等對俄羅斯市場表態之后,華為或將迎來一份屬于自己的轉機。
首先,華為掌握著全球頂尖的5G技術,能夠為俄羅斯市場提供全面的5G網絡建設方案。此前,華為就曾與俄羅斯礦企,在5G網絡技術上達成合作。華為“5G智慧煤礦”項目,也已經在俄羅斯市場投入商用。
近日,英特爾(Intel)中國董事長王銳接受鳳凰《封面》采訪時表示,目前來看(英特爾)在中國本土還沒有競爭對手,英特爾綜合實力依然是行業老大。近兩年,“芯片荒”成為被反復提及的行業熱詞,王銳對此坦言,2022年不會有本質性的好轉,“芯片荒”起碼要到延續到2023年。而事實上,整個科技行業面臨的考驗遠不止芯片短缺。
王銳表示,“現在是半導體的一個黃金時代,而且這個黃金時代才曙光初現。未來,數字經濟對半導體、算力、連接和AI的需求,會呈現滾雪球式增長。而英特爾的技術對基礎算力的支持會越來越深入。我們非常愿意在數字經濟和綠色碳中和方面,通過我們的技術,來推動中國的數字化轉型。”
當被問及中國本土公司的發展是否已經對英特爾構成了實質性的威脅時,王銳表示,“現在還沒有,但是她相信中國會出現扎扎實實做好設計的公司的,也非常希望中國本土公司有這樣的競爭力。從英特爾來說,我們也不客氣,也會施展力量,公平競爭。我覺得在未來的三到五年,應該可以看到中國本土企業(對我們構成競爭威脅)的這個勢頭。”
從全球來看,英特爾目前的競爭對手其實有很多,在GPU產品上,英偉達是領先的;在半導體制程工藝方面,臺積電是領先的;在架構方面,有Arm跟英特爾競爭;在晶圓代工方面,有臺積電、三星;在芯片設計方面,不僅有蘋果這樣的公司,還有中國本土崛起的公司,可以說是群雄環伺。不過,王銳表示,英特爾的綜合能力絕對是老大。她相信以英特爾這么多年的底蘊,完全有追回來的把握。“英特爾如果要奪回頭籌,就必須深化內部研發和投入。但是我們有這個底氣,把第一再爭回來。”王銳說到。
Strategy Analytics 發布的“2021年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數據顯示,聯想2021年出貨量同比增長19%,達到了驚人的2.68億臺。在市場方面,聯想以24%的市場份額傲視群雄,力壓惠普、戴爾、蘋果再次蟬聯第一,并且刷新了歷史記錄。聯想CEO楊元慶表示“我們正在穩步邁進2023/2024財年底之前近利潤率翻番,研發投入翻番的目標”。然而太平洋的另一端,卻傳來一個掃興的聲音:你不行。
正當很多人歡呼雀躍,認為聯想開始咸魚翻身的時候,英特爾突然潑來冷水。英特爾中國董事長王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單一領域來看,比如顯卡和芯片,英特爾似乎落后了一些對手(AMD和臺積電)。但是從銷量上來看,英特爾在中國沒有競爭對手,綜合實力依舊穩居第一”。也就是說,看似聯想牢牢掌控著一哥的地位,但是在核心技術層面,還是美國的企業在中國PC市場換著撈錢,相當于是揭開了“老大哥”的遮羞布。
翻開了聯想的“賬本”,情況果然不容樂觀。對比聯想和蘋果的出貨量以及營收數據,我們可以發現,聯想的“賣貨能力”連蘋果都自愧不如,但是在“賺錢能力”方面,蘋果可就表現得更加成熟老練了。明明聯想的生意做得更加紅火,全球各地市場,聯想的銷量都數倍于蘋果,但是最后翻開口袋比收益的時候,蘋果總是賺得盆滿缽滿,笑到最后。這讓人不禁產生疑惑,為什么蘋果能賺這么多錢?
以2021年第四季度為例,聯想的出貨量達到了2170萬臺,全球市場占比達到了24.6%,位居全球第一,可以說實力無人可敵。但是在營收方面,聯想的能力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了。雖然總營收達到了1287億元(人民幣),但凈利潤僅有41億元,凈利率只有不到3.2%;而反觀蘋果市場僅僅只賣出了約685萬臺電腦,市場占有率也僅為7.7%,銷量連聯想的1/3都不到。但是在營收方面,蘋果第四季度總營收達到了7890億元,是聯想的6倍有余,凈利潤為2201億元是聯想的53.7倍,凈利率27.9%是聯想的8.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