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市場銷量下滑的陰影下,留給產品層面的壓力只增不減。特別是對消費需求影響越來越大的影像功能,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內卷。
而隨著人工智能、算力、算法的提升,計算影像在近幾年已經將手機影像推上新高度。
手機徹底進入了存量市場
終端產業鏈上的砍單消息以及消費層的疲軟令一季度的中國手機市場大盤充滿陰霾。
據調研機構IDC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為7500萬臺,同比下降13.7%,遠低于預期。
從2020年開始,影像能力幾乎占據了新品發布會的高光時刻,產品營銷的重心自然而然地向拍照傾斜。
同時攝像頭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手機背面的開孔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四攝、長焦、微距、微云臺、潛望鏡頭等新技術持續堆料,傳感器的尺寸也越來越大,竭盡所能挖掘物理空間上的潛力。
到2022年,影像功能的內卷進一步加劇,原本屬于旗艦級產品的創新紛紛被下放到中低端產品。
鏡頭、傳感器等硬件方面的進步已經明顯放緩,智能手機的物理空間有限,需要在硬件性能、空間和成本等要素間尋找平衡,也就意味著硬件上的加碼勢必會遇到瓶頸。
手機影像硬件堆疊走向內卷
影像能力主要體現在三方面,攝像頭模組、芯片和算法。
攝像頭模組包括傳感器、鏡頭等部分構成。芯片則主要體現在影像芯片、主芯片中CPU、GPU、NPU相應的處理能力等。
目前,硬件的競爭仍在繼續,例如潛望鏡頭、多光譜傳感器等,但總體而言,硬件的競爭已經進入瓶頸。
幾乎每當一片新領域被開發出來,廠商們就會一擁而上,爭相研發相關技術,唯恐被落下。
這也已經成為手機廠商們心照不宣的一種默認發展方向:
只要新技術跟進得夠及時,參數夠格,料堆得夠多,看上去就是一款業界頂流的手機,而用戶就會為此買賬。
可以感知到,每個技術一旦探近成熟的極點,內卷的速度就會被加快,而影像內卷不過是這一過程具象化的體現。
一方面是出于成本和供應鏈配件堆積的考慮;另一方面由于手機物理空間有限,需要在硬件性能和空間、成本之間取得平衡,極端配置難以在商業上獲得成功。
然而,這樣內卷的結果也導致手機并不具備真正的競爭力,一旦市場發生變動就可能被落下。
今年各大手機廠商影像之爭的新變化
自動HDR、超級夜景、模擬大光圈等算法調優不斷成為標配,拍照逐漸從物理光學變成了一道數學計算題。
手機廠商在算法和算力上有了更大的騰挪空間,能夠通過高吞吐量的計算對噪點、亮度、色度及各種畸變數據進行矯正,進而跳出在鏡頭上堆料解決問題的慣性思維。
相比自研更多技術、或是將更多專利握在手中,不斷基于成熟的、經過市場驗證的技術推出新機、或是打價格戰,顯然是更穩妥的方法。
從今年開始,AI+算法為特征的計算攝影賽道成為各大廠商的集體破局點。
OPPO、vivo等廠商都紛紛發力自研ISP芯片。
其次,各家旗艦手機影像也紛紛標配AI算法,將算法權限提升:
華為P50 Pro采用了計算光學與原色引擎;
榮耀Magic4至臻版進一步強化了圖像引擎與AI算法能力;
OPPO Find X5系列也開始將AI算法和ISP芯片進行結合等。
部分廠商也扎堆找傳統相機品牌玩起了聯名合作,比如vivo找蔡司、OPPO、一加找哈蘇,小米找徠卡等。
vivo與OPPO的路子類似,一方面將自研影像芯片和微云臺升級,一方面引入蔡司合作力推蔡司自然色彩方案,強化自己的AI優化能力。
從小米12Pro來看,小米在計算攝影上的玩法是引入了驍龍8所集成的第七代AI引擎來強化自己的AI影像能力,配合夜梟算法,打造了人臉識別、萬物追焦、畫面智能取幀曝光合成等影像方案。
蘋果最早可能在2022年給iPhone搭載潛望式攝像頭,可以提供比目前iPhone上更好的光學變焦性能,屆時將在影像技術軟硬件層面帶來新的突破。
目前從國產手機到蘋果都在將影像技術作為新旗艦的核心賣點,各家的軟硬件整合及基于芯片底層技術的開發還在持續推進。
新的突破還有望持續涌現,很難斷言未來的影像技術會進化到哪個階段,現在還未到定論的時刻。
結尾:
當計算攝影成為智能手機內卷的新賽道,預示著不同廠商間的貼身纏斗尚未結束,爭奪戰仍然是一種常態。
通過技術創新實現高端市場突破越到后面機會窗口越小,高端市場就這么大,如果今天廠商不走創新這條路,別人走了,再往后就更難追趕了。
部分資料參考:第一財經:《國產手機廠商挑戰影像供應鏈“深水區”》,經濟新聞網:《“計算影像”漸成中國手機產業“新賽道”》,王新喜:《AI算法影像時代:蘋果的對手,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