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過半,哪些產業站上風口?
答案藏在數據里,半導體及電子設備行業一季度投資金額高達448.02億元,甩開第二大行業IT領域近100億;上半年新能源領域誕生7家獨角獸;虛擬數字人成投資界的寵兒,第一個月便融資近百起,金額累計超過4億元……
目前投資人正將目光鎖定在了兩大方向,代表著下一代互聯網和未來的Web3.0、元宇宙板塊,以及有著明顯政策和資本紅利的新能源、半導體板塊。其中,Web3.0、新能源領域的相關公司,上半年估值上升明顯。
半導體眾多初創企業向產業鏈上游邁進
最新數據顯示,過去四個季度,全球20家增長最快的芯片行業公司中,有19家來自中國,其中包括蘇州國芯、寒武紀、創達特、概倫電子、臻鐳科技等。這些公司是對中國芯片制造至關重要的設計軟件、處理器和設備供應商。他們的銷售額增幅數倍于臺積電或ASML等大型半導體公司。
亮眼的數據背后,是2022年半導體芯片領域的資本關注熱度依舊居高不下。
據清科研究相關報告顯示,2022年一季度股權投資市場上,半導體及電子設備行業是獲得投資金額最高的行業,達448.02億元,相較第二大行業IT領域的353.03億元高了將近100億。
2022年的最大的融資事件,當屬長鑫存儲于今年2月完成的C+輪融資,雖然未公布詳細的金額,但其背后的投資機構包括阿里巴巴、云鋒基金、TCL創投、騰訊投資、深投控、中郵保險、君和資本、華登國際等。過去兩年,長鑫存儲成為了最搶手的獨角獸之一,上一輪融資出現了220家機構排隊的盛況。2021年下半年,長鑫存儲完成C輪融資,估值上漲到超過390億元。
另一個“融資之最”來自英諾賽科,其今年2月的D輪融資收獲30億人民幣,該公司的主業就是近年來火爆的第三代半導體——硅基氮化鎵。同樣主業為第三代半導體的啟迪半導體以14.3億元被上市公司長飛光纖并購,顯示出這一全新半導體材料所受的高度關注。
除了第三代半導體外,先導集團的子公司先導薄膜則聚焦另一種半導體核心材料——真空鍍膜用濺射靶材,其獲得了比亞迪、中金資本、中石油資本等機構的12億下注。立昂微將收購目標設定為國晶半導體,并購金額為14.85億元,就是為了掌控12英寸硅片這一尖端技術。同時,另一家初創企業鑫芯半導體也獲得了超過10億元A輪融資,原因就是其主營業務也是硅片。
以上例子只是2022年來半導體投融資的一部分,但表明了行業和企業關注的重點趨勢。
首先,隨著汽車電氣化、智能化的發展,對芯片的需求量也隨之大增。諸如AI視覺芯片、激光雷達及毫米波雷達芯片也已經成為智能汽車的標配。
其次,半導體產業鏈上游已逐步成為新的突破口和國產替代的前沿陣地。尤其是原本就稀缺的硅片、晶圓、材料、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封裝測試、設備、零部件等領域,一批初創企業紛紛獲得高額融資,以通過彌補國內的空缺而脫穎而出。
當下,芯片設計公司仍然是國內融資市場的主力,而具備生產制造能力的初創企業依舊鳳毛麟角。當然,芯片制造離不開巨額投資和規模化運作,對于初創企業來說,難度自然不小。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向上游,這對于整個產業鏈來說,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將促進產業鏈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新能源資本加持今年上半年誕生7家獨角獸
“現在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沒買房”,最近經濟學家任澤平的這句話流傳甚廣。在他看來,當下,新能源相關的產業是未來中國經濟最有希望、最具爆發力的領域。
任澤平的話并非是夸大其詞。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今年上半年國內已經誕生了7家獨角獸,包括欣旺達EVB、巨灣技研、萬向一二三、衛藍新能源、如果新能源、高景太陽能和蕪湖佳納能源。
這7家新能源獨角獸也是各有來頭,或是背靠大集團、上市公司,或是得到超級頭部資本、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或是“出自名門”有頂級科研院校的背書,資歷不凡。
以欣旺達電動汽車電池有限公司(簡稱“欣旺達EVB”)為例,它是欣旺達控股子公司,成立于2014年。2021年底欣旺達啟動了汽車動力電池業務分拆上市計劃,預計將于2023年提交IPO計劃。
2022年2月,欣旺達電動汽車獲得新一輪投資。本輪投資方陣容堪稱豪華——和諧海河、車和家、SkyTop、蔚瑞投資、巡星投資、睿海裕能、嘉興頎辰、恒雋瑞、上汽金石、華友控股、奧聞投資、廣祺欣電、合盛投資、鑫旺綠色、信之風投資、交銀轅憬、佛山誠煜、紅土岳川、深創投等共計19家投資方參與。
公告顯示,上述投資方共計斥資24.3億元,獲得了欣旺達汽車電池約19.5%的股權。以此計算,欣旺達EVB目前的估值為124億元。至此,又一個電池獨角獸誕生。
另一家受到資本關注的衛藍新能源成立于2016年,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清潔能源實驗室固態電池技術的唯一產業化平臺,專注于混合固液電解質鋰離子電池與全固態鋰電池的研發與生產,應用覆蓋新能源車船、規模儲能、3C消費等行業領域。
今年3月,衛藍新能源完成新一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小米長江產業基金、華為關聯公司哈勃投資、吉利控股旗下的吉利藍色計劃等。衛藍本輪的投后估值達到150億元。
據了解,衛藍新能源在早期并沒有得到太多頭部VC資本的關注。轉折點發生在2021年初,蔚來汽車CEO李斌宣布蔚來將在2022年首發150kWh固態電池。隨后,在2021年7月,蔚來資本、IDG資本都進入了衛藍新能源的股東名列。整個2021年,衛藍新能源密集地融了三輪資,拿下了近10億元的融資。
聚焦到新能源板塊中的細分領域,二級市場上,這個6月,風電、光伏、鋰電池在A股相關板塊均出現大漲。在一級市場,儲能、氫能是今年上半年的焦點。
作為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發展重要支撐環節的儲能產業,已經成為能源轉型的重點,是實現“雙碳”的必經之路。據光大證券預測,到2025年,我國儲能投資市場空間將達到0.45萬億元,2030年增長到1.30萬億元左右。有業內人士推測,儲能領域的一些公司,年營收能實現好幾倍的增長。
具體來看,目前主要的儲能方式中,電化學儲能應用范圍最廣泛、發展潛力最大,現階段以鋰電池為主,并且已經進入規模化商業應用階段。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2016年~2022年第一季度,我國清潔能源領域投資案例數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發電、儲能領域,投資案例數占比分別為38%、34%;儲能領域投資中,儲能鋰電池投資活躍度最高,投資案例數占儲能領域總投資案例數的75.9%。
元宇宙技術創新和場景挖掘中存在無限商機
在平行于現實世界的虛擬世界“綠洲”,人們只需穿戴上一套VR眼鏡和體感設備,即可以數字分身的形式,在其中開啟另一種人生。這是電影《頭號玩家》中關于元宇宙的描繪。2021年以來,“元宇宙”概念風靡全球,引發廣泛關注。
今年,產業端、投資端對元宇宙的熱情并沒有明顯下降。在與元宇宙相關的虛擬人、社交、VR/AR等領域,都少不了大公司布局的身影。
今年開年以來,虛擬數字人就成了投資界的寵兒,第一個月便融資近百起,金額累計超過4億元。字節跳動、騰訊等互聯網大廠、娛樂公司,紛紛布局虛擬數字人,發布數字人產品。
VR/AR領域雖然目前還未有技術層面的創新,但不影響業界對該領域的看好。有人認為字節跳動未來具有增長潛力的業務,一個是TikTok,另一個就是VR設備Pico所處的事業部。羅永浩最近也公開表示,再次創業的方向是AR,稱AR是下一代計算平臺。
對于遙遠的元宇宙,資本高度關注的是其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技術創新。有投資人認為,“元宇宙基建”應當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向,包括算力基建,以支撐元宇宙的海量計算需求;人工智能技術比如AI感知算法以加強虛實連接;3D圖形學及相關生產工具的建設,用以構建虛擬數字空間。
而從創業者的角度來看,元宇宙場景挖掘中存在無限商機。
“元宇宙是科技、文明和商業跨界融合的集大成者,將帶來大量的創業機會。”四川天府新區元宇宙產業協會秘書長、新天世界網絡(成都)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宗燦表示,這些機會包括創作者經濟、沉浸藝術、人機交互科技、基礎網絡和計算、場景設計和運營等。
北京飛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宋彬認為,元宇宙將催生出類似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帶來的規模化商業機會,給相關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尤其是在區塊鏈、AI人格引擎、新一代物聯網和圖形圖像引擎等領域。
Web3.0“下一代互聯網”蓄勢待發
在2022年上半年產業端、投資端埋頭鋪路元宇宙領域之時,Web3.0成為了創投圈最火熱的風口。但要厘清它的概念,卻又不大容易。
在Web1.0時代,網頁是“只讀的”,用戶只能搜索信息,瀏覽信息,無法參與創作。比如早期人們在互聯網上瀏覽新浪網站、搜狐網站的資訊等,只是在資訊下留言、評論、互動。Web2.0時代,網站是“可寫可讀的”,即用戶不僅僅是內容的接收方,還可以參與創作內容,比如發短視頻、發微博、寫大眾點評等。現在,人們就正處于Web2.0階段。
這兩個時代,都是中心化的形式,與用戶有關的所有數字資產,都從屬于某一家巨頭公司,用戶在平臺上生產的內容,不屬于用戶;用戶在不同平臺上的數據,也不能跨平臺使用。比如,用戶在淘寶上的行為數據,微信并不能獲得并使用,抖音上的視頻內容,也不能直接轉到微信上等。
而在近期流傳的Web3.0時代概念里,一切內容是“可讀可寫可持有的”。這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模式,每個用戶都能掌握自己的數字資產和數據,主導權不在互聯網巨頭手中,而在用戶手中,換句話說,“你在網上創造的一切,全部歸你”。
在不少投資人眼中,如果說元宇宙是生產力的創新,那么Web3.0就是生產關系的創新。尤其是在Web2.0發展正在觸及紅利天花板的當下,Web3.0被不少人視為“下一代互聯網的模樣”。在區塊鏈底層技術逐步成熟的基礎上,如何構建經濟系統、加速應用的落地,是這一領域探索的重點。
Web3.0之所以能火起來,某種程度是因為它在一些投資機構眼中是快速“造富”的新領域。在海外,越來越多的公司因為估值十倍、百倍的增長,給投資人帶來十倍、百倍的高收益。
自去年以來,a16z、Paradigm等風投機構,都成立了數十億美元的Web3.0基金。今年6月,紅杉資本又推出總規模達28.5億美元的兩只新基金,將擴大Web3.0領域投資,據不完全統計,其僅今年前4個月就已投資近20家Web3.0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