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全球首創的全骨科手術機器人產品正式發布。這款產品可以輔助醫生完成全膝關節置換、全髖關節置換、單髁膝關節置換、脊柱和創傷等多種骨科手術,大幅提升骨科手術的精準度和病患后期康復程度。
據了解,骨圣元化骨科手術機器人是由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元化智能”)旗下全資子公司骨圣元化機器人(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骨圣元化”)自主研發。骨圣元化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擁有自主研發的導航方案和軟件系統。手術過程中不需要截骨板(或類似工具)輔助,無需使用骨釘對病人腿部的手術部位進行固定,機械臂以智能交互的方式全程輔助醫生完成精準截骨操作。
據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關節置換總量每年有22萬臺,而到2019年已經超過95萬臺。可見關節置換術是已經比較常見的手術,也是比較成熟的手術。但是即便如此,在臨床過程當中仍然面臨不少問題,首先手術操作復雜,工具復雜。其次手術安全性以及創傷大,風險高。
以往,骨科手術導航多依據患者CT影像等信息進行3D模型重建,進而虛擬出手術規劃路徑。鑄正機器人獨辟蹊徑,首創直觀圖像定位方法。它形成顯示手術路徑與周邊危險區域關系的直觀圖,在不改變醫生原有手術習慣的同時,實現了他們用雙眼驗證定位準確性的可能。
從手術過程來看,經椎弓根內固定手術的關鍵是掌握好進針點及進針角度。鑄正機器人通過C臂上安裝的激光靶向定位器投影出椎弓根輪廓的中心點,通過自研耗材雙圓環,應用三點一線的原理,計算椎弓根的入針路徑。當定位完成后,驗證入針點位置投影落在最內側小圓環內,不超出小圓環邊界標志,即可確認精準定位已經完成。這種方式保證了進針點在椎弓根范圍內,不傷及周圍遍布的神經、血管以及臟器。
62歲的吳阿姨,因右膝關節疼痛伴活動受限9年余,到醫院關節外科就診,X線片提示為右膝關節內側間室骨性關節炎,膝內側間隙狹窄。經過詳細評估患者病情,醫療團隊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決定采用機器人輔助膝關節單髁置換手術。術前為患者設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完善患者下肢影像學檢查,安裝導航定位裝置、采點配準、機械臂磨削等,做好全面的準備。手術中,在團隊醫護的共同協作下,按照標準操作流程,涂意輝教授團隊在1個多小時后成功完成了該例手術,術后患者無任何不適,幾天后順利出院。
唐奶奶于10年前出現左膝關節疼痛、腫脹,一直不以為意。5月初,唐奶奶左膝關節疼痛加重,甚至不能正常彎曲,行走困難,慕名到省人民醫院關節外科診治。海南知名骨科專家、省人民醫院骨科醫學中心主任兼關節外科主任林堅平教授團隊,為唐奶奶細致檢查后,最終確診為“膝關節退行性改變”,需要進行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
林堅平教授介紹,在傳統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中,完全憑專家個人經驗操作,因患者個體差異,難免出現誤差,因此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由于唐奶奶年事高、病情特殊,常規手術的風險較大。
林堅平教授表示,骨科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應用,可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個體化建模、測量和設計,保證術中精確安全操作,從而輔助完成個體化、精準化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極大降低了術后力線不理想、關節脫位、假體松動等情況的發生率。
在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能夠在4個不到1厘米的小切口下快速完成導航定位、置釘的操作,進一步減少手術創傷和患者術中放射線暴露的風險。范先生術后第一天就能下床活動,術后四天腰痛緩解出院,目前隨診情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