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能為市民帶來什么?長沙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為主線,圍繞打通數字惠民“最后一公里”,全力推進數字長沙建設。如今,智慧因子正深入長沙每個角落、影響每個家庭、惠及每位市民。小至衣食住行,大至管理決策,一個個“智慧愿景”從理想照進現實,智慧城市穩穩地托起民生幸福。
數字政府高效運行
每天早上8時,在麓谷上班的李欣陽熟練地打開手機預約“智慧定制公交”,準時準點;出門買菜的母親張秀英在一個肉攤前掏出手機掃一下,肉品信息全溯源;在長沙智慧城市綜合運行指揮中心里,視頻云平臺匯聚起27.2萬余路監控資源,24小時守護城市平安,2000余輛智能網聯公交實現優先通行……這些看不見的數據時刻感知著長沙的變化。
在科學預判城市運行狀態的背后,離不開“長沙城市超級大腦”的加持。2021年12月,長沙正式發布上線“長沙城市超級大腦1.0”。作為智慧城市核心基礎設施,“大腦”已向全市發布智能中樞能力清單187項,“一腦賦能、數惠全城”的智慧城市運行格局已初步形成。
日前,《長沙市數字政府建設實施方案》正式印發,規劃到2022年底要建成“全省示范”的服務型數字政府;到2025年要建成“全國前列”的標桿性數字政府。截至目前,長沙“政務一朵云”已為全市78家單位397個政務系統提供云服務;建成了省會城市首個政務區塊鏈服務網絡,營造低成本區塊鏈應用部署環境;全國首個城市級的網絡安全運營中心建成運行,覆蓋全市2600多個重點行業應用系統……
隨著“云、腦、網、安”等共性能力和基礎設施的全面建成,城市高效運行將繼續擁有硬核支撐。
海信申報的“青島市區一體化城市云腦群建設案例” 圍繞“1+5+N”數字賦能多領域發展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目標,海信助力青島以“城市云腦”一體貫通推動城市“慧”思考、產業“慧”融合、社會“慧”協同,取得階段性成效。初步形成了1個市級平臺+10個區(市)中樞的一體化城市云腦群,聚力推動“五個一”工程,即數字平臺“一網支撐”、城市治理“一網統管”、民生服務“一網通辦”、經濟發展“一網智享”、區市中樞“一網同聯”。
作為青島市區一體化城市云腦群的一級平臺,海信承建的市級城市云腦在全域統籌方面已然走在了全省前列。現已實現全市23萬路公共視頻監控資源的集中匯聚;30億條政務數據的共享共用;1萬余項數據資源目錄、1300余項數據指標可視可查;渣土車識別、道路遺撒等326類算法集中發布;社會治理網格化、生態環境大數據等154個業務系統,融合防汛抗旱、垃圾分類等267個專題應用場景,一體化指揮、一體化防控等14個多跨綜合應用場景“一網統攬”。
2022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所有設區市全部建成并用好“城市大腦”,建設1200個智慧社區,打造2000個惠民應用場景。海信網絡科技將緊抓智慧城市建設風口,全面助力數字政府建設,建好、用好更多“可感知、能指揮、自進化、會思考、有溫度”的城市云腦,為各地推動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貢獻“海信經驗”。
“四個重點工程”即:數字筑基工程、數字招商工程、數字人才工程、數字科創工程。在數字筑基工程上,在現有基礎上,升級一批老設施,謀劃一批新場景,建設一批好項目,今年再建5G基站150個以上,5G網絡覆蓋率達到80%。在數字招商工程上,積極到北上廣深等數字經濟發達地區對接項目,力爭全國電子信息百強、軟件百強、互聯網百強等數字技術企業落戶單縣。在數字人才工程上,著力培養骨干型專家人才,高標準打造拴心用人環境,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引進更多的數字領域國家級領軍人才、泰山系列人才等高層次人才。在數字科創工程上,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數字技術企業建設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對入選國家級、省級、市級的,分別一次性給予100萬元、20萬元、5萬元獎勵。力爭全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突破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突破50%,每萬人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突破20。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