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引用格式: 牛君怡,孫鍇. DRAM研究現狀與發展方向[J]. 電子技術應用,2024,50(12):21-30.
英文引用格式: Niu Junyi,Sun Kai.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DRAM[J].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ique,2024,50(12):21-30.
引言
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是現代計算機系統中廣泛使用的一種存儲器類型。DRAM因其高存儲密度和較低成本的優點,應用于各種計算和電子設備中。
DRAM的基本單元由一個晶體管和一個電容組成,晶體管則用來訪問和控制數據的讀取和寫入。字線用來控制晶體管的開關,位線用來感知電容上的電荷來進行讀取操作。然而,由于電容漏電,DRAM需要定期刷新以保持數據的完整性,這是與靜態隨機存儲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SRAM)的主要區別。DRAM的存儲容量由其存儲單元的數量決定,而訪問速度則取決于存儲單元的排列方式和訪問機制。在現代DRAM中,存儲單元通常以矩陣形式排列,通過行地址和列地址來定位特定的存儲單元。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每個芯片的存儲單元數量呈指數增長。存儲單元的縮放一直是實現存儲密度快速增加的主要策略[1],由于DRAM存儲單元結構簡單,這種出色的可擴展性使其在存儲器市場上獲得了長期的成功。尤其是受數據中心領域的需求影響,預計203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 939.7億美元[2]。
目前主流DRAM產品目前處在10~20 nm工藝制造的階段,由于DRAM制程工藝進入20 nm以后,制造難度越來越高,因此內存芯片制造廠商對工藝的定義不再是具體的尺寸,而是以1x(第一代)、1y(第二代)、1z(第三代)、1a(第四代)、1b(第五代)來定義,每一代的DRAM產品都向著10 nm的技術節點靠近。目前,世界上領跑DRAM市場的三大廠商(三星、美光和海力士)都已經商業化基于1a和1b技術節點的DRAM產品。而國內DRAM廠商代表長鑫存儲于2023年11月28日發布基于18.5 nm(相當于1x技術節點)工藝的LPDDR5產品,成為國內首家自主研發LPDDR5的公司。
DRAM單元的縮放也帶來了許多的問題。如果不在結構、材料、工藝等方面進行重大創新,DRAM的密度提升將很快遇到瓶頸,不再能夠滿足像人工智能、計算機等應用對高速、密集存儲器的要求。
本文通過總結DRAM近五年的一些研究成果,探討DRAM技術的發展歷程,分析當前面臨的挑戰,展望未來的發展方向。
本文詳細內容請下載:
http://m.viuna.cn/resource/share/2000006243
作者信息:
牛君怡1,孫鍇1,2
(1.中國科學院大學 集成電路學院,北京 101408;
2.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北京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