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消息,據日本媒體《朝日新聞》報道,日本政府通過內閣會議決定修改相關法律,以允許政府投入巨資,幫助日本本土晶圓代工新創公司Rapidus。但是,相關日本產業界人士則對此持批評態度。
報道稱,觀察半導體產業超過30年的日本機械產業振興協會特任研究員井上弘基則對此感到擔心,認為追求最先進的半導體微縮制程本身已是“過時的想法”,并指出戰術已經發生變化,但日本仍固守“大艦巨炮主義”的思維。
井上弘基認為,Rapidus最大不穩定因素是目前沒有足夠客戶需求。一旦Rapidus的晶圓廠開始生產,出貨量將達到數億顆,但目前沒有足夠的客戶需求作為支撐。目前先進半導體主要應用于智能手機或數據中心服務器CPU/GPU,但Rapidus并未掌握這類客戶。因此,井上弘基質疑,“Rapidus大量生產的芯片,究竟有誰會購買?購買量又會有多少?”
相比之下,臺積電和三星電子開發先進制程時,會事先與蘋果、高通、英偉達等大型客戶建立合作關系,確保訂單,并與客戶步調一致地推進技術開發。這與Rapidus的做法完全不同。客觀來說,即使Rapidus成功建造最先進的產能基地,如果缺少買家,導致產能閑置,恐進而造成財務危機。
井上弘基還認為,Rapidus聚焦2nm制程技術的決策本身已顯得“過時”。隨著摩爾定律放緩,如今強調制程微縮的效益正逐漸遞減,建議日本應將重點轉向先進封裝,因為這領域與半導體制造設備及材料密切相關,也是日本企業優勢所在,能以較少資金投入獲得更顯著成果。他建議,Rapidus應暫緩量產計劃,將資源集中于研發,而非貿然進入風險極高的量產階段。
除了井上弘基負面看待日本對Rapidus經營模式,過去日本政府和經濟評論員古賀茂明也提到認為目前Rapidus失敗的機率不斷升高。
根據估算,Rapidus 所需資金預估為5萬億日圓,但來自民間投資的出資額為73億日元,之后就再也沒增加,意味民間部門中沒有人愿意接手這個項目。古賀茂明指出,雖然Rapidus北海道千歲市工廠的開工儀式中,有許多企業高層助陣,但實際到場大都是Rapidus以大量稅金購買半導體制造設備的廠商高層。
古賀茂明建議,政府應該避免被官僚主義欺騙,阻礙通往正確政策的道路,可以選擇支持日本現有公司或者有潛質的新創,而非從零建立新的公司,支持這些公司不需要像Rapidus一樣花費更多資金,卻能開啟新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