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牛”一直是一種讓雷軍哭笑不得的存在。
“小米手機,這么多年來養育了多少‘黃牛’啊!”小米員工李先生無奈地笑了笑說道。而如今,上市的小米業務在擴張,黃牛的邊界也在無限延展。
7月24日,小米互聯網空調的第一個用戶,在收到貨2個小時后,就在閑魚轉售了。這一個看似“丟人”的消息瞬間在網絡擴散開來,小米空調的質量也成為最大的槽點。“你看,閑魚上的圖片明顯沒有開封,談何質量不過關。‘黃牛’秒殺唄,能怎么辦呢。”李先生告訴投中網。
然而,電子發燒友肖先生卻不認為該把這口黑鍋甩給黃牛。“我嚴重懷疑這是一次炒作。不吹不黑,事件營銷一直是小米所擅長的。這消息一爆出,不管輿論走向如何,群眾都知道小米有空調了,關注度又高了。”
豪賭背后
另一個被肖先生認定的“事件營銷”則是雷軍與董明珠的“10億賭約”。
故事始于2013年12月。創立小米僅3年的雷軍在央視“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曾與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打賭稱,5年內如果小米的營業收入擊敗格力,董明珠就輸給自己1塊錢。
董明珠在現場強硬地“懟”回去說,1塊錢不要提了,“要賭就賭10個億”。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投中網爆料稱,“董明珠曾表示,自己一直沒明白和雷軍的賭約要賭什么。只記得當時雷軍在臺下對她說,是別人讓他跟董明珠賭五年內小米營業額擊敗格力。沒想到在臺上,雷軍提出他贏了只要董明珠賠他1元。董明珠一向豪氣,想著1元太少了,就提出10億。我到今天也覺得這像是賭氣的話。”
五年前的真相或許只有雷軍和董明珠二人清楚,然而,“你我認真了他倆就都贏了,這個時代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肖先生如是評價道。
但炒作也好,置氣也罷,以這樣一種吸睛的方式將傳統制造和互聯網同時擺到臺面,公平競技,也不失為一樁美事。
由此,我們不妨回歸賭局本身。5月3日,小米在港交所披露了招股書,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小米營收達到1146.25億元,同比增長67.5%。格力電器的財報則顯示,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500.20億元,同比增長36.24%。
我們發現:最后期限還剩4個月,兩者的差距是300億。
一瓢冷水
“再過一兩年格力就輸了”。
2014年年底,雷軍在央視財經《對話》節目中表示,傳統企業都是10%左右的增長率,而互聯網剛開始就是玩命的150%甚至200%的增長。
互聯網浪潮推動下,雷軍把產品質量最強做大,讓消費者在線上買到實惠,并將饑餓營銷做到了極致。
但是,四年過去了,格力并沒有輸。互聯網從業人員王先生將這場賭約看作是當年“在互聯網火苗過旺的情況下董明珠理性地潑一瓢冷水”。“她也知道互聯網厲害,互聯網是趨勢,但她反對將互聯網神化。”
在投中網的采訪中,他分析道,“個人看法是董明珠更勝一籌。理由很簡單,我們家里的格力空調無論是新款還是前十年的老舊款格力空調都已經在里面安裝了衛星接收器。要知道,董明珠造手機就是為了人在何處格力手機都可以控制家中的電器。董明珠不是傻子,這幾十年來能把品牌質量做的這么好都是有長久規劃的。”
而談及長久規劃,雷軍并不甘落后。小米IPO時,雷軍將小米定位為互聯網企業,“我們是全球罕見的、既能做硬件、也能做電商、也能做互聯網的全能型企業”。
然而,招股書數據表明:手機業務目前仍占其整體營收的七成以上,互聯網業務只占不到10%。此外,其手機業務也正在遭遇競爭對手的壓制,這是導致其股價下滑的主要原因。
而格力也曾因“業務單一”而飽受詬病。2017年財報數據顯示,格力空調業務年營收超過1234億元,在總營收中占比高達83.22%。
不過,格力仍保持了空調業務營收同比40.1%的高速增長。且格力一季度財報顯示,2018年一季度,格力實現營收395.6億元,同比增長33.3%,高于券商給出的全年營收同比增長20.16%的數據,發展勢頭良好。
除此之外,董明珠一度引起熱議的“格力不分紅”正是源于對未來多元化業務的布局。她表示,“格力今年不分紅,我們將留存資金用于生產基地建設,智慧工廠升級,以及智能裝備、智能家電、集成電路等新產業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
除了營收本身,這樣跨界的未來,值得期待。
再一再二又再三
對于跨界高手雷軍來說,此次進軍空調市場可不是賭期將至前的叛逆。
這是他第三次的征程。
第一次,他的隊友是格力的老對頭美的。2014年底,小米公司和美的集團雙雙發布公告,宣布小米科技有限公司和美的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美的將以每股23.01元價格向小米科技定向增發5500萬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2.66億元。本次發行完成后,小米科技將持有美的集團總股本的1.288%。
2015年,小米和美的合作推出首款2699元“i·青春智能空調”,主打青春牌。從結果來看,并沒有在家電行業引起震動,很快就杳無聲息了。
如今回憶起來,小米與美的聯手三年,真正業務上的協同并不多。此次入股,更像是一次財務投資而非真正具有戰略意義的合作共贏。
如釘科技分析,“美的與小米的業務合作,或許并不愉快。二者雖然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但真正在落地的時候,并沒有很好的執行。此外,小米推出空凈、電飯煲等產品,實際上與美的形成了直接的競爭關系。”
第二次,雷軍選擇了長虹。
2017年8月,小米生態鏈旗下的智米科技推出一款4399元的1.5匹變頻空調,售價高于格力,主打高端空調市場。
彼時,有網友扒出了與米家互聯網空調參數極為接近的某款長虹品牌空調。投中網對比發現,兩者基本參數幾乎完全一致。而該款長虹空調在京東上的售價僅為2199元。
此外,智米空調始終沒有進入家電行業的主流銷售渠道(如京東、天貓以及蘇寧和國美等),而是選擇在與之價格定位及產品理念相悖的小米商城、有品商城等自有渠道銷售。
與第一次試水類似,這款高端空調很快就沒有了消息。雷軍至今也沒有披露過關于該產品的任何銷售數據。
而第三次,小米仍未舍得用上自營的黃金招牌“小米空調”,而是選擇供應鏈品牌“米家”。1.5匹變頻冷暖,零售價1999元。在產品策略上,雷軍依舊主打小米一貫的“性價比”,“美觀”和“智能”。
此外,據業內人士爆料,小米這次的代工廠商仍是長虹。而通過一系列運作,小米已在自家的空調體系中引入“格力+長虹”班底。
有媒體引援小米內部人士的說法,此前小米做空調是投石問路,前兩次的嘗試、研發、銷售、市場都為這一次奠定了經驗。“第三次進軍空調的不同之處在于,米家空調把所有的營銷、市場、定價、消費者服務都收到自己的體系內運作,更符合小米的風格。”
活一百年
小米一向可以敏銳地抓住市場供需之間的矛盾。聰明的雷軍很擅長依靠自身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品牌號召力,以品質及高性價比解決痛點,快速占據市場。
因此,縱觀小米的幾款核心爆款產品,包括空氣凈化器、凈水器、掃地機器人、電飯煲等,均存在市場競爭格局尚未穩定、現有產品性價比不高、品質參差不齊等痛點。
但這一次,他為什么盯準了市場格局穩定、產品質量優良的空調?
對此,雷軍曾明確給出答案:“上市后,小米將把獲得的資金投入智能家居行業,而白電就是小米需要攻克的一個品類。”
因此,在10億賭約面前,雷軍與董明珠在白電賽道的相遇,更像是一場天賜的巧合。
然而,這場賭約卻遠不只是關乎“輸贏”那樣狹隘。占盡天時地利的董明珠曾在《財約你》欄目坦言,衡量兩家公司的維度不應只局限在營收上面。
“還有另外一個標準就是,你能不能讓企業活100年”。
作者:柴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