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對多方面的監管列出了細致規定,互聯網醫療將迎來嚴監管,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引發業內關注。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醫療發展迅速。數據顯示:我國互聯網醫院從2018年12月的100多家發展到2021年6月的1600多家。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互聯網醫療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僅2021年上半年新增的互聯網醫院就有500家。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近日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中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已達2.39億。
不過,伴隨著互聯網醫療行業快速發展,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比如,醫生資質良莠不齊、虛假審方、先購藥后補方、替代醫師接診等,一些互聯網醫療平臺還存在過度用藥、過度醫療等問題,無形中加重了患者的負擔。
事實上,早在2018年9月,國家衛健委就出臺了《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等文件,明確要求獨立設置的互聯網醫院必須依托實體醫療機構;互聯網醫院可以按照醫療機構設置程序申請設置,并要求開展互聯網醫院準入前必須建立全省統一監管平臺;所有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必須全程留痕、可追溯,并向監管部門開放數據接口等。
《意見稿》是在《管理辦法》等文件的基礎上對監管進一步細化,更具操作性,監管更趨嚴格。《意見稿》從醫療機構監管、人員監管、業務監管、質量安全監管、監管責任等方面對互聯網診療進行全方位監管。比如,《意見稿》明確,各省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省級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臺,對轄區內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醫療機構實現實時監管;醫師接診前須進行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接診,其他人員、人工智能軟件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接診等。
業內人士認為,《意見稿》出臺,明確了以醫療為核心、互聯網為輔助的定位。從醫療的嚴肅性出發,確保服務安全、抬高行業的準入門檻。這意味著互聯網醫療行業面臨洗牌,一些不合規的企業將面臨整改甚至關停。
此次《意見稿》釋放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互聯網診療須回歸“嚴肅醫療”的價值導向,最大程度地與實體診療“同質量、同監管”。這意味著今后專注提供醫療服務的數字醫療將成為互聯網醫療發展的主流賽道,有利于微醫等頭部互聯網醫療平臺,而以醫藥電商、AI智慧診療等為主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將受到不利影響。
《意見稿》的出臺在推動互聯網醫療回歸“嚴肅醫療”本質的同時,也為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整合型發展打開了想象空間。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標準化監管帶來線上線下醫療服務的同質化,有利于推動互聯網診療服務贏得醫保的規模化購買,這將推動互聯網醫療行業向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方向發展,市場容量有望進一步擴大。
中金公司行業研究報告分析稱,隨著《意見稿》的實施,互聯網醫療行業的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一方面,公立醫療機構自建和自運營互聯網醫院的趨勢將減緩,由大型互聯網醫療平臺集中代建和代運營的趨勢將上升;另一方面,林林總總的“小、散、亂”互聯網醫療平臺將得到“肅清”,有利于頭部互聯網醫療平臺更好地整合資源、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