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芯片荒下,汽車制造商在缺少芯片的情況下,不得不縮減汽車產能,汽車產量減少超百萬輛。而近期全球汽車巨頭為實現脫碳減排,計劃逐步停產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高速增長期,而燃油汽車產能進入下降期。
目前,特斯拉、比亞迪的純電動汽車賣得越來越好,成為眾多消費者新的選擇,而與此同時,對電動車的質疑聲卻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些質疑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續航短、充電時間長、電池的安全隱患和環保。除此之外,電動車體驗明顯優于燃油車。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存在,只能在權衡利弊后,選擇有利于眼前和看得到的未來的折中方案。
電動車并不完美,與燃油車相比,明顯的技術短板有兩個,第一個是能量密度低,第二個是補能時間長。電池能量密度比汽油小得多,也比其他液體燃料小。隨著汽車行駛,液體燃料越用越少,車體隨之減輕,有利于續航。相對于燃油車,電動汽車的電池占據車身重量的比重過大,同時,隨著存儲的電能越來越少,電池重量卻沒有變化,不利于續航,電池的自重成為電動車的構成劣勢。
新能源汽車目前是一個新的產業賽道,也是未來傳統汽車實現新發展的關鍵,疫情期間,汽車消費市場受到沖擊,而后疫情時代,雖然汽車消費逐步復蘇,但傳統燃油汽車增長有限,反而是新能源汽車銷量高速增長。無論是地產行業巨頭,互聯網巨頭都在發力新能源汽車賽道,早期實現上市的有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而特斯拉作為新能源汽車標桿,更是被引進到上海,成為攪動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個鯰魚。
新能源汽車逐步從互聯網輕資產模式,走向與線下傳統汽車工業體系融合的模式,而到了后期階段,賈躍亭的法拉第未來,許家印的恒大汽車,雷軍的小米汽車,甚至傳統汽車制造商也加入了新能源電動車賽道。而特斯拉借助中國這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實現了線上造車體系和軟件數據的優化,但面對華為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特斯拉未來發展將面臨華為的技術碾壓,以及國產新能源汽車的集體競爭。
而對于傳統汽車來說,如果能通過華為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數字技術和生態,完成汽車的技術升級,真正把汽車變成一個數字經濟和智能商業移動入口,未來將有能力與特斯拉搶占更多市場份額,甚至進入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
如今電動化已成為全球汽車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此次韓國現代汽車集團大手筆投資19.4萬億韓元(1016億人民幣/160億美元)在電動化轉型上或是為應對市場的變化?;仡欁罱鼉赡?,斥巨資布局電動化的車企遠不止韓國現代汽車集團這一家車企,早在這之前,一向對電動車不感冒的豐田汽車已宣布投資計劃到2030年在電動汽車領域投資8萬億日元(合694.3億美元),相比之下,韓國現代汽車集團在純電車上投資19.4萬億韓元(1016億人民幣/160億美元)并不算十分“激進”。
世界范圍內,已經普遍都將電動車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首選。這種趨勢體現了各國政府經過反復論證后,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并且和基于信息技術的大背景,未來汽車的網聯化、智能化相向而行。
技術方面,電動車的優勢也非常明顯。電機替代了結構復雜的發動機,在簡化結構提升可靠性的同時,依托電機的特性,為電動車帶來了隨叫隨到的線性動力,成為電動車最為明顯的優勢。
同時,電能集中發電,無需再建設管道輸送能源,可以利用現有電網分發,分散存儲到汽車中使用。目前電網基礎設施完善,電網覆蓋面廣,充電樁建設速度快、成本低,成為電動車的使用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