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大的半導體公司英飛凌(Infineon)警告,汽車供應商需要“不同的模型”來采購關鍵芯片。他發出這樣觀點的重要原因在于此前由于供應緊張,世界各地的裝配線突然中斷。
“汽車業不能說:‘好的,我們不需要[任何其他芯片],然后稍后再說:’現在我們需要它們‘,”首席執行官Reinhard Ploss告訴英國《金融時報》。
Ploss補充說:“他們必須考慮[半導體領域]較長的交貨時間,”他的公司是為現代車輛提供動力的微控制器和傳感器的全球領先供應商之一。
汽車行業的半導體供應瓶頸在去年年底開始出現,此前汽車需求的意外反彈與消費電子市場的蓬勃發展相吻合。
包括大眾汽車,通用汽車,福特和雷諾在內的汽車制造商陷入芯片短缺,不得不閑置或重新安排生產。
根據IHS Markit的數據,由于限制將持續到下半年,今年整個行業的產量將減少約100萬輛。
短缺導致包括保時捷和梅賽德斯在內的一些汽車品牌重新審視他們的供應鏈,數十年來,這些供應鏈一直依靠“及時”交付,但現在他們考慮持有更多的庫存。
英飛凌的客戶包括一級汽車供應商博世(Bosch),大陸集團(Continental)和采埃孚(ZF)。Reinhard Ploss表示,汽車行業不能期望英飛凌等芯片制造商“承擔所有持有庫存的風險”。
他補充說:“對我們來說,這將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高現金流風險,”他指出,半導體的保質期也很有限,因為它們很容易被污染。
這位前西門子高管表示,工業公司已經與半導體供應商簽訂了長期合同,“即使在市場疲軟的情況下,這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承諾” 。
汽車工業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歸因于臺灣臺積電等晶圓廠缺乏備用產能,臺積電為英飛凌做一些生產,是世界上最大的代工芯片制造商。
現在,拜登政府和歐盟領導人呼吁在國內生產設施上增加投資。
但是Ploss說,僅占全球半導體市場約10%的汽車行業將繼續受到智能手機制造商等更大客戶的擠壓,并需要在其供應鏈中建立更多的“彈性”。
他說:“對于他們來說,因為有兩美元的設備不能供應而導致不能交付汽車是不行的。” “作為供應商,我們正在竭盡全力為客戶避免這種情況。”